在教学反思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 |
|
|
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操作技术,教师不可能借助于某些“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效益只是一种理想追求,它要求教师具有一种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发展而着想的意识和行动。因此,教师只有在持续的反思中,才能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自己的行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反思的内容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改进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有针对性,提高效益。 第二、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效。如合作学习,是不是学生聚到一起就是合作学习了?小组讨论的问题设置能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第三、反思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有效。评价是否具有引领性、指向性。怎样的评价会更有效? 第四、反思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是否有效。现代教育技术也往往运用得太滥,人、财、物投入太大,教学效益不高。教师不要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之,实际上,粉笔和板书同样有效益,不要轻易放弃。 第五、反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达成的状态是否有效。如教师是否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否建立了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否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绪及情感的需要是否有效地落实了“双基”等。 有效益的课堂教学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的关系。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即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维过程,以及其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学习行为。同时也要关注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如何组织讨论,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 第二、处理好“双基”与“创新”的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要学好必要的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这是人发展的基础之一。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创新精神,这里“双基”是创新的基础,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指的是在双基的形成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在参与体验及合作互动中形成能力,只有这样的“双基”才能成为学生创新与发展的基础。 第三、处理好课堂学习活动中“刻苦学习”与”成功体验”的关系。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任何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不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减轻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负担。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活动中,要处理好“刻苦学习”与“成功体验”的关系。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来自老师、家长、同班的积极评价,从而体验刻苦学习后成功的愉悦,进而增强继续勤奋进取的自信;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允许不同的个体按照自己的方式与速度发展,用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暂时的挫折,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给予等待和宽容,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志对待学习,使刻苦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四、处理好课堂学习活动“静”与“动”的关系。新课程改革打破了课堂教学活动“越安静越好”的评价标准。提倡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课堂学习活动需要常规,但常规要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不能成为束缚学生的戒律。同时,允许学生“超越常规”,并不是不要课堂纪律,更不是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它的前提是有一定的良好习惯作保证。因此,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要处理好“静”与“动”的关系,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散,收得起,放得开,动静自如,形成“活而有序”的常规,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效进行信息的传递,思维的碰撞,情感交流的场所。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