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品茶微信wx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工作室 > 核心素养 “素养”如何落地

核心素养 “素养”如何落地

2016年06月07日 12:41:03 来源:现代教育报 访问量:1466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举行了主题为“基于儿童 立足素养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师论坛,“核心素养”一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期教师话题就中关村一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观念下的课程改革探索为引领,邀请知名专家、教育管理者及一线教师就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展开讨论。

案例:

为学生播下核心素养的种子

刘畅(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在中关村一小,我们分为道德与公益、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学、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国际理解、融合课程、毕业课程八个领域展开实践,很多领域老师们自觉不自觉地让学生站到教师论坛的舞台上。大家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这个概念已经动摇,我们过去说孩子是学霸,孩子数学能力好,解题能力强,但是我们看现在的孩子,孩子们会说我们班同学谁学习好,他特别会帮助同学。

在每年一次的年度教师论坛,我看到了老师们不仅教育理念发生变化,教育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很多教师的气质修养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在教学活动当中是灌满一桶水,还是点燃一把火,在以老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当中,我们按照我教的让学生去学,但是我们看到每一位老师的大脑里面,已是我要按照学生学的去教。

小学是奠基工程,我们要给学生种下一颗种子,这个种子就是核心素养,我们在核心素养谈到的我与他人,我与学校,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取向,集体的价值取向等等,我们要让学生在核心素养的软实力里面得到实际获得,比如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就要体现在学生不仅仅要提出问题,更要会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怎么做到学以致用。还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不能盲目的顺从、跟从老师的指挥棒。

教育改革最终的成果要指向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从实际发生到实际获得。在学校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伴随的主体,我们的老师要从关注森林,到关注每一棵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立足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商红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副校长):我们的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几年,我们有坚持,也有转变的,比如我们坚持以促进儿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坚持学校文化是学校变革的成功保障,坚持尊重、认可、完善每一位教师的独特性,坚持管理变革服务于课程改革,坚持教师、专家、家长、社区的参与。

小学教育应该慢下来,因为我们不是培养个别的神童,小学教育应该回归基础,这个基础不代表肤浅,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学习,积蓄充沛的实践经验。

建议:

课程设计要关注学生的需要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导):现在在课程设计领域当中,有的就是一头热,校长想设什么课,老师想设什么课,到最后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价值,有时候是从众,这样的课程注定不可能持久的。大家看到在新的课程改革时代,新的课程出现和新的课程消亡同样是迅速的,出现一大批的新课程,过了几年很多课程销声匿迹,不能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在课程开发当中,不断地把学生卷入到课程开发当中,倾听他们的课程需求,发挥他们在课程设计当中的一些作用。

教育是一种服务,教育是为人的成长服务,是为学习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不贴近服务对象的需要开发自己的产品,不问问消费者的需要,我想这个服务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

观点:

以兴趣助推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程中一(北大梅州新世纪实验学校,特级教师):核心素养就是健全人格的要素、反思自我和自我实现的能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要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改变教学方式。想要让学生富有创造力,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样他将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改变作业结构。加大动手操作、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重在培养能力的作业的比例,让学生在调查、研究、实践中提升能力。

改变教研重点。把重点改进或扩展课堂教学技巧和教学技巧转移到研究学生上。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学,喜欢你这个老师,喜欢你这个学科,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核心素养,这样不但学会知识,也学会做人。

改变师生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能只看分数,要看其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再一个就是评价教师也不能只看分数。一个学校好不好是看它是否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学好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会知识,二是学会做人,两个方面都要做好,这才是真正的好。

在实践中提升职教学生的专业素养

李建生(北京市顺义区教育委员会):职教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坚实的专业素养、正确的职业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专业素养提升,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高度结合。例如,将最新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带入到课堂和实训中来,贯彻“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上课即上岗”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标准与企业用工标准无缝对接。

作为教育者,要广泛开展学生的拓展实践和创业教育。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鼓励和支持校园内的一专多能和技术创新,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通过丰富的技能竞赛、技能展示、校企深度合作等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努力实践、反思提升和树立创新创业的发展意识。

吸引与放开中培养有智慧的人

杨海英(北京市大兴区第七中学):课堂上要吸引学生的心。围绕目标改变教学方式,想想如何让学生感兴趣,把自己的位置定在学生中间,成为与他们一起探究知识的引领者、参与者。课本知识只是一个载体,可以有多种探究方式,可以拓展了解很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这部分可以让学生去寻找、总结、补充。

管理上要放开学生的手。改变学生的管理方式,作业内容上可以不仅仅是预习、练习、复习课本知识,还可以加入没有固定答案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去多角度、多方式观察、寻找,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出不同角度的答案。让学生知道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领跑者。

对学生的评价也该是动态、多角度的。学生的手脚放开了,能够伸出触角触摸世界,在探究中不断成长,完善自己。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成长为有修养有智慧的人,也为学生一生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基础。

不重视素养的知识传授难以形成能力

吴维煊(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数学教学为例,即使是数学学习的优等生,也难有对数学学习的终身热爱。究其原因,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只将数学作为知识加以传授,没有将数学作为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以分数为导向的功利化学习,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学到了知识,却没能提高能力,无法将知识转化成素质。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学生素养的养成。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从核心素养角度,设计教学与评价。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从过去关注学生解题、关注解题结果这种低效率教学中走出来,编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猜想能力、模型制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知识成为素养、变成智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来源:现代教育报)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