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
崔延华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必然的,有智力上的因素,又有非智力上的因素,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成为同学之间的佼佼者,成为老师心中最得意地学生,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必须进行分层次教学,不可进行一刀切,否则一部分学生将中途夭折。
分层次教学我认为就是把学生按本学科成绩的优劣分成若干层,例前十名学生属于钻研难度大的问题的学生,十一名到二十名的学生属于规律提升,方法,技巧,归纳方面的的学生,二十一至三十名的同学处理教型变型问题的学生,而后十多名的学生则是需重基础,对教材的基本内容需精通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分层次设计,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任务及目标,使优等生更优,普通生精益求精,对于后进生,要树立起自信心及加强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分层次教学对后进生的转化特别有意义,有价值。
在我的课堂上,学习小组由班主任按综合成绩来分,在每组中都设了两名数学成绩较好的组长,一人负责两人或三人的学习。课堂上,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组内自行确定主讲人员,以及点评拓展,规律提升,方法,技巧,归纳等问题,当然不同组的问题可随时进行分抢解答以及提问,例讲解1组问题时,1组的同学可提问其他5个组的同学,当然另外五个组的同学对此题有不同的见解或问题,也可提问1组的同学,提问的多是后进生同学,目的是让他们尽快的赶上大队伍,最大的一个目的就是把问题分析“透”,让每位学生的思路都清晰,尤其是后进生,让他们随时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在检查落实时,把题的难易程度分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整理不同的问题,让每位学生在每节课上感受收获的喜悦。
在分层次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后进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动机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原因,而目的则是通过学习得到结果,一般情况下二者是一致的,可相互转化,但有时二者却并非完全一致,因此目的也常常具有动机的功能,例如,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的孩子,为了摆脱贫穷走出农村,而又不断的努力学习,将来上所好大学,有一份自己愿做且收入不错的职业是一种非常幸福的事情,现在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只有吃得苦中苦,才可做得人上人。当然,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应是学生自愿和看个人实际而定的,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否则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2.师生情感的交流
教师应及时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近段学生掌握的情况,了解教师近段有哪些可继续发扬的,有哪些必须立刻改正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应从学生中获得一些直接或间接的信息用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特别是部分后进生,他们知道学习,但效果不好,成绩老提不上来,这时教师应主动承担责任,说声“你没学会,我有责任”,减轻他们的思想包袱,让他们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习。
3指导学习方法,解决学习困难
学生学习差的原因不只是一个,学习不得法是其中一个原因。差生思维不够灵活,想问题没有这么快,如果只讲不反思,后进生的效果是很差的,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课后大脑一片空白,6个题,真正理解好3个题就不错了,因此,每个题完成后或一类题完成后,必须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反思,梳理,这时组长,帮扶对子特别有实用价值,反思后必须有一简单的落实即随即提问几个后进生,观其效果,当然不同组的后进生也可进行评比,量化,这也是促进他们学习的方法之一。这些学生在预习时也抓不住重点,除了组内帮扶外,教师也可以把他们单独编成一组进行引导,给他们说明如何抓重点,找难点。
4.激发差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创造成功的机遇。
部分差生在数学逻辑上不强,但在操作学具上特别入门,教学时可以让他们在这方面多参与一些。例遇到折叠问题时,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圆形,从中可获得一些直接信息,对于理解题意帮助很大,在如测量旗等高度时,同样可编制一学具,让学生从中找到旗杆与绳子之间的关系,这样为寻求答案铺好了路。总之,教师应想方设法把枯燥的数学课上成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的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