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简介
一、长江下游近代高等教育之源起——三江师范学堂
1888年,教会大学汇文书院在南京成立。 1901年8月,清廷下令各省书院改学堂,12月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将学校教育分成初等、中等、高等三个级别,其中高等教育又分大学院、大学堂、高等学堂三个级别。1902年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两江总督署江宁(南京)办一师范学堂。不久,刘坤一病逝,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张之洞委派翰林院编修缪荃孙率员赴日本考察,随后聘其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督查,负责筹建事宜。 1903年3月,张之洞调往学部,魏光焘继任两江总督。当年九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学科设有理化科,农学博物科,历史与地科和手工图画科。 1904年10月,正式招生。江苏候补道杨觐圭被聘为首任监督。缪荃孙、方履中和陈三立先后被聘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督查”。
二、救国教育——南京高校的传奇年代
1905年,两江总督周馥将“两江”改为“三江”。据《奏定学堂章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由徐乃昌出任学堂监督。 1906年,江宁候补道江宁提学使李瑞清接任总督,其担任学堂监督6年,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首创艺术系科,学堂发展成东南第一学府。 1907年,美国基督会于1891年创立的基督书院和美国长老会于1894年创立的益智书院合并为宏育书院。
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书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学,有“江东之雄”美誉。
1912年,因战乱停止办学。学堂历时近10年,计毕业学生约2000人。其中不乏著名科学家秉志、周仁;国学大师胡小石、柳诒徽、陈中凡;美术家吕凤子、张大千等。
1914年8月,江苏各省立学校校长联名要求在两江师范学堂“设立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巡按使韩国钧批复:“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去年叠奉部文,准就两江师范学校校舍改设。” 1915年,时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于南京创立河海过程专门学校,隶属全国水利局。1915年3月15日正式开学。是辛亥革命后第一所招生开课的高等学府。1915年9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开学(以下简称“南高师”)。经北洋政府批准,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被任命为校长。
1915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南京开学,中国近代著名的女子教会大学,第一任校长是德本康夫人。
1919年,留美哲学博士郭秉文接任南高师校长。此期间,始有“北有北大,南有南高”之说。
1921年,张謇、蔡元培、郭秉文等10人联名上书,在南高师基础上创立国立东南大学。下设23系,融文理、师范、农工、商科于一体。学科之多为全国之最,延揽学贯中西的学者不计其数,诸如物理学博士胡刚复,气象学宗师竺可桢,数学家雄庆来,教育家陶行知,桥梁专家茅以升等。
1923年,南高师正式并入国立东南大学。此时,东南计教职员200人,学生1600人,经费40余万。
1924年,东南大学决定停办工科,工科并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更名河海工科大学,仍隶属全国水利局,第一任校长:茅以升。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大学区制,全国设立四所中山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合并其他高校后,建立第四中山大学,河海工科大学编入工学院土木系。
1928年2月,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江苏大学;4月定名国立中央大学。下设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个学院,是当时国内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37年,因抗战迁至四川开学,在重庆沙坪坝,曾蒙重庆大学相助,医学院另迁成都华西坝,有赖华西大学支援。
1946年,抗战胜利后还宁。
1949年,8月8日改名国立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办学22年,培养学生8914人。
1950年,根据教育部精神改称南京大学。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三、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战国时代的开创,群雄逐鹿
1952年,全国有计划、大规模、分步骤实施高等院校体系调整,其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8所综合性大学的调整是重点。南京大学当时7个学院以及有关专业被整合调整。
以南京大学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为主体,并入复旦大学德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中山大学天文系、浙江大学地理组以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等,组成一所文理型综合性大学,仍名南京大学。校址由四牌楼迁至金陵大学原址。南京大学工学院独立,并以南京大学农学院的农业工程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的电机、工程两系以及江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农化系,组建成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南京工学院,即今东南大学。校址为四牌楼原国立中央大学校址。
南大工学院的水利系与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水利组、浙江大学水利组、华东水利专科学校水工专修科合并,组成华东水利学院,即河海大学。后,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有关系科并入。校址设在西康路。
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以该院和金陵大学的教育、儿童福利两系为基础,并入震旦大学、岭南大学、南京师专的有关科组,组建南京师范学院,即南京师范大学,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分别从原所属大学划出,并入浙江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南京农学院,后搬至东郊新址。
南京大学农学院的森林系与金陵大学的森林系合并,组建南京林学院,即南京林业大学,后定址锁金村。
南京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与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7年迁往西安,与西北工学院合并为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大学医学院1951年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1952年改称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迁往西安并入第四军政大学。
1958年前后又衍生出3所高校:
1958年南京工学院的食品、化工、农机三个系,成建制分离创立无锡轻工学院,后称无锡轻工大学,今江南大学。
1958年从南京工学院分出建立南京化工学院。1995年4月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2001年5月合并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组建南京工业大学。
1960年南京工学院农业机械系独立为农业机械学院, 1982年更名为江苏工学院,1994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 2001年,复更名为江苏大学。
如今原国立中央大学衍生出来的11所大学,9所在江苏。这9所在江苏的学校,统计学生计有18万在校,占地2万余亩。6所为211工程(2所为985工程,2所为985平台院校),3所为省重点支持和加快发展的高校。南京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是985工程九校成员
南京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去掉“国立”二字,迳名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南京大学一部与金陵大学的文学院、理学院等合并,定名为南京大学,校址位于原金陵大学所在地。
【历史地位】
南京大学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早在“五四”时期,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就是南京地区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坚。20年代初,一批共产主义先驱就在这里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在此举行??拐绞逼冢灾醒氪笱е淌谂溯?、梁希、金善宝等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座谈会”和“民主科学座谈会”,高扬民主、科学精神,为坚持团结抗战和争取民主而奔走呼吁,不懈斗争,后来发展成为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九三学社。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始终站在爱国民主运动的前列,1947年5月20日,中央大学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爱国学生运动。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以后,这一追求真理的光荣传统得到继承发扬。1978年5月,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经修改后,冲破重重阻力,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声春雷”。
——1955年至2007年中国科学院共选出1107名院士,其中南京大学校友有210人(此处不包括40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接近1/5;
——新中国成立以后毕业于南京大学的科技工作者中已有63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6人是80年代的毕业生;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23位著名科学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当中的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程开甲、赵九章等六位是该校校友;
——最近一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闵恩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闵乃本等人也是南大的毕业生;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1994年设立以来,已有101位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成为该项基金的得主。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逐步形成了人文、社会、自然、技术、生命、现代工程和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目前,南京大学设有21个学院,62个系,拥有本科专业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MBA、MPA、法律、临床医学、工程、会计、艺术、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其中工程硕士点涵盖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制药工程12个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点147个(其中44个为学校自主设 置),博士后流动站23个。现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4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
南京大学化学系于2003年被中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在包括美国哈佛大学、贝尔实验室、德国马普研究所在内的全球所有著名科研机构和大学排在全球第31位,南京大学中国所有大学所有院系唯一排进全球前50名。
南京大学物理系于2003年被中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在包括美国哈佛大学、贝尔实验室、德国马普研究所在内的全球所有著名科研机构和大学排在全球第53位,南京大学中国所有大学所有院系差一点就排进全球前50名。
【学校概况】
全校教职工总计4549人(含聘任制502人),其中专任教师2080人,行政人员631人,教辅人员648人,工勤人员287人,科研机构人员595人,校办企业职工178人,其它附设机构人员130人。全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19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653人,中级职称441人,中级职称以下26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为83.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1.54%。全校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科学学院院士1名,“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8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7名(包括海外22名),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9名,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96名。全校共有在岗博士生导师663名和在站博士后人员312名。依托多科学的综合优势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南京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效益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统计,1992年以来,南京大学被国际权威的科研检索资料《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连续7年位居中国大陆高校首位,被引用论文数也连续8年位居中国大陆高校第一。10余年来,南京大学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8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40余项。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从1994年以来,南京大学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全国高校中也名列前茅。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图书奖7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其中,《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被誉为20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思想文化研究工程。
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现有各类学生43477名。其中研究生在校数合计11030人,其中国家任务研究生8173人(博士生2880人,硕士生5293人),委托培养研究生1605人(博士生692人,硕士生913人),自筹经费研究生1252人(博士生84人,硕士生1168人)。本科生在校数合计12655人,其中第二学士学位学生13人。成人教育学生在校数合计6157人,其中夜大学在校生2622人(本科1014人,专科1608人),函授部在校生2036人(本科1479人,专科557人),成人脱产班在校生1499人(本科966人,专科533人)。网络教育学生合计3745人,全为本科。外国留学生1847人(包括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留学生58人),其中博士59人,硕士118人,本科283人。另有国内访问学者40人,进修生11人,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证书班中方学生50人,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学生 2247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1112人,特色自考助学班学生4583人。
在国内,南大的毕业生以“基础厚、后劲足、能力强、素质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国际学术界,有7位南京大学的毕业生获美国总统奖。以南大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姓氏命名的科学成果就有“周——龚分步相变理论”、“吴孤子”理论等。田刚、夏志宏更被杨振宁誉为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最杰出的两位。而在英国举办的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中,南大学子先后两次获得冠军。1994、1995年,南大学生辩论队技压群雄,先后夺得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和国际大专辩论赛桂冠。1999年,南京大学又以优异成绩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率先通过了国家教育部举行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
南京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校图书馆藏书量491.7万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295.01万册,外文图书 84.14万册,中文期刊35.39万册,外文期刊37.16万册,古籍线装书近40万册,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处领先地位。学校建有各类研究所127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98个,并拥有现代分析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大型教学科研实验基地。
南京大学是我国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最活跃的大学之一。1979年以来,南大已与近30个国家的1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主办国际会议120余次,2500余人次的教师出国留学、访问或进修,聘请外国专家学者1800多人次来校讲学与合作,6000多名海外留学生先后在南大进修学习。李政道、丁肇中、杨振宁、普列高津、格拉肖、芒德尔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授予名誉教授或名誉博士称号。美国前总统布什、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等国外政要也先后来南大访问。南京大学为直接借鉴国外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模式,先后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与德国哥廷根大学联合建立了中德法学研究所、与日本邮政省共建了中国唯一的“多媒体远程卫星教育系统研究室”等,其中,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经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中美两国在教育学术领域合作的成功范例,受到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重视和称赞,被誉为“不出国的留学园地”,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京大学的改革和事业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199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临南大视察,并挥毫写下了“把南京大学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中心”的题词。1994年,南京大学被列入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序列。1999年7月,国家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决定共同重点建设南京大学,标志着南京大学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若干所高水平大学的行列。2002年5月,南京大学以“承百年传统、展辉煌成就、扬南大精神、创世界一流”为主题,隆重庆祝建校100周年,成功举办了“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世界著名科学家论坛”、“追问大师”等一系列旨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纪念活动,授予冯元桢等7位校友“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25000余名校友及包括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20多位院士、100多位大学校长的数千海内外来宾抵宁参加校庆活动,各界校友和贤达为校庆认捐总额超过1.39亿元,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