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大学简介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秋节正式开学,是第一所由中国人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一百多年来,复旦大学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然而“复旦”二字却深深地镌刻进了一代又一代复旦人的心中。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贺信中称复旦大学是“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校庆大会并致词。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复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这是继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我国第二次为一所大学百年校庆发行邮票。2006年,“复旦”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2007年,“复旦”商标(包括“复旦”二字和图形标识)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教育类),复旦因此成为继清华之后,中国第二所获此殊荣的高校。
复旦大学经历逾百年的沿革。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 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到1949年学校已设立文、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科)。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1950年高校初步进行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海洋系并入山东大学;上海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沈阳农学院;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关系科并入复旦大学。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通过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以及“七五”、“八五”和“九五”的重点建设,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多科性研究型综合大学。2000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建院时定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改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59年被中央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复旦大学的学科结构,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复旦大学已经形成“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即以邯郸校区、江湾新校区为一体,以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为两翼。截至2006年底,学校共有土地2317267平方米,合约3476亩。其中,邯郸校区土地922297平方米,合1383 亩;枫林校区土地192123平方米,合288亩;张江校区228176平方米,合342亩;江湾校区974671平方米,合1462亩。生均占地面积76.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逾119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22亿元。截止2006年底,复旦大学图书馆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校区图书馆、江湾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56066平方米。另有35个院系和研究中心的资料室,总面积7850平方米。全校图书馆总面积合计63916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470余万册,含各院系资料室藏书112万册。馆藏文献中包括线装古籍40万册(含善本8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外国教材2.8万册。
复旦大学现有哲学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和护理学院等16个全日制学院(含70个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旅游学系、艺术设计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高分子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12个系,以及社会科学基础部、体育教学部、大学英语教学部、艺术教育中心等4个公共教学部门和复旦学院。共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3个(其中自设29个,专业学位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5个(其中自设50个,专业学位8个),并设有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还拥有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华东医院、金山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10个附属医院。此外,学校还与有关机构合作举办了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2所独立二级学院。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内科学(心血管、传染病、肾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剂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被重点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总数达86个,居全国第三位。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肝癌研究所等306个各类研究机构,有先进光子学材料与器件、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表面物理、遗传工程、医学神经生物学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机构39个。学校现有各类学生近50200人, 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1976人,普通本专科生14816人,外国留学生2812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11160人,网络教育本专科生近9510人。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248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400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含双聘),博士生导师83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0人、讲座教授14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项目首席科学家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人。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学校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注重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有自身特点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体系。学科建设全面启动,发展势头良好。学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将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特色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从1994年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2001年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开放选择专业、推行学期开课制、设立自由选修学分等多种途径,从各个教学环节上落实学生个性发展,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校大力提倡“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建有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历年的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始终名列全国前茅。学校建立了一套有实效、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研制和开发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校网上教务管理系统》,实行导师制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实现了科学化、专业化管理,并坚持不懈地整治教风和考风,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学校把加强和发展研究生教育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激励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完善的成才机制和浓重的学术氛围。积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通过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和招收直博生制度来吸引优秀生源。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来完善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以严格的科研训练和能力培养来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潜力,实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博士资格考试等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33篇入选,在全国名列第三。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近年来着力于研究生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2001年亚洲13所著名商学院参加的“亚洲创业计划大赛”上,该校MBA代表队囊括全部单项与总分冠军,在全国“华为杯”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该校多次获团体和个人冠军。在第一届100名国家教学名师奖评审中,复旦2位教授获得殊荣;上海市首届52名教学名师奖评选中,有8名教授入选,居上海市各高校之首。学校注重课堂内外教育的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金”,开办百台精品讲座,倡导读百本书,参加百项社会实践和实验课题,使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在反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复旦大学在1995年、2000年、2001年和2005年四次获得第一名,是获得第一名最多的学校。学生话剧团经常在校园上演世界名剧和自编自导自演的新戏。校男女排球队都是全国甲级队。艺术体操、射击是复旦大学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屡次夺冠。复旦努力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培养出一流的复旦人才。复旦培养的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大显身手,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在4月底前能落实单位,五、六家单位争夺一名毕业生的现象也不乏其例。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复旦本科生当年就业率近年来始终在95%以上。从毕业生流向,也可看出复旦人在社会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进入国家机 关的人数占毕业总人数的6%~7%,直升或考取研究生,以及留在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约占40%。金融单位、各类公司企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比例均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复旦的学生大多数具备自信心强、有协作精神、适应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在工作中往往能脱颖而出。后复旦第一个学生社团——书画协会成立。现校内本科生学生社团分学术、实践、体育、艺术等四大类,总数125个,其中学术类社团28个、实践类社团43个、体育类社团41个、艺术类社团29个。
复旦大学以深厚广博的人文精神和汇通中外的学术能力,为社会奉献了无数重要成果。陈望道教授建立起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朱东润教授和郭绍虞教授在文学批评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谭其骧教授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独树一帜、嘉惠后学,周谷城教授在世界史研究、周予同教授在经学史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们都是开启学风、树立师道的典型。苏步青教授,陈建功教授培养出一大批中国数学界和数学教育界的中坚。谢希德教授在半导体物理、固体能谱和表面物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周同庆教授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只X光管;此外,复旦大学还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吴绍青教授创立上海肺病中心诊所,对我国结核病的控制作出了卓越贡献;沈克非教授毕生致力于外科学的研究,对普通外科的发展和提高以及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的开拓和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石美鑫教授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苏德隆教授在血吸虫病防治上贡献卓著。原上海医科大学在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治疗疑难杂症、防治严重职业病等公共事务中,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截至2006年底,学校目前正在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8项、863课题6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8项。“十五”期间,该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单位)、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还获得授权专利436项,发表国际论文6656篇(含SCIE、EI和ISTP),其中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Science、Nature、Cell等杂志上发表了9篇论文。同时,学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工程、生物技术、有机纳米材料和催化 剂研究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非线性数学、先进材料、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在历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复旦的获奖等级和总数都以绝对优势领先,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英汉大词典》、《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特等奖;有5项成果获2000年首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其中由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获一等奖,是上海地区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在2003年教育部中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的评比中,该校有5部著作荣获一等奖,获一等奖著作数排名全国第一。2004年该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2项,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奖12项,蒋学模、刘放桐获得首次设立的学术贡献奖;在2004年上海市的社科评奖中,该校获奖总数占全市的32%。2004年该校又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8项,获奖总数大幅度提高并首次位列上海高校第一。 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中,该校分别有20、28、23个项目立项,立项数连续数年位列上海高校第一。复旦还多次获得中国图书一等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特等奖等奖项。复旦更加深入而广泛地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为载体,构建富有活力的产业化体系,以新形态、新途径发扬学校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优良传统。学校积极兴办科技产业, 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造出了生机勃勃的“复旦”校办产业群,开辟出一条具有“复旦特色”的产业化之路。学校现有上市公司3家,其中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2家。如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的发起式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在香港上市的第一个复旦大学品牌的高科技企业,在“亚洲金融”杂志评出的2001年度中国大陆地区最佳企业排行榜上,该公司列为第10位,它的“神威1号”嵌入式32位微处理器的项目获得国家国防科技一等奖。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