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品茶微信wx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改驿站 > 在活动中评价 在评价中促进

在活动中评价 在评价中促进

2014年05月04日 09:08:24 访问量:1330

在活动中评价   在评价中促进

——列宁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

列宁学校历史积淀深厚,红色元素凸显,育人方式多元。我们所实践的“在活动中评价 ,在评价中促进”的综合素质评价,实质是关注过程、关注个体、关注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符合新教育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要求,对学生思想道德、学业成就、 合作与交流、 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发展等方面,随机开展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通过“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管理,全面、全程、客观且富有人性化地记录“学生个人成长的足?!?,打破现行的考试制度,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衡量,温馨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达到以评促学的目标。

【案例】

新入学的97名七年级学生,分别来自林镇、山庄、南梁、志丹等地,离家远,不习惯住校,加之学习科目增多,部分学生感到压力增加,萌生了辍学的念头。有的不交作业,有的随意请假,有的周末回家拖着不来……期中考试人均成绩很差,科任教师苦口婆心做了学生工作,做家长工作,甚至软硬策略都用了,可收效甚微。更没想到的是居然有3名学生干脆不念书了,跑到外地去打工,家长也没辙。

今年县局要求学校“零流失”,这可苦了校领导和班主任,三番五次登家长门,找乡政府,请派出所,费尽周折,学生勉强来了,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谁也没办法。

新教育实验落户我校,我校提出研发班本课程,缔造完美教室活动,在活动中尝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全校15个班经班级自主讨论,墨香班、小荷班、竖笛班、口琴班、七巧班、读写绘班、刺绣班、服装设计班、追梦班、圆梦班……如雨后春笋,生龙活虎,班班特色鲜明,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性很高,那些“摇摆分子”兴趣更浓,天天必到,再也不愿赖在家里。这样的效果谁也没想到。

乘热打铁,在学生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实施多元评价,56个同学一小组,就自己参与活动情况用小纸条不定期评价自己,有哪些收获,有哪些不足,自己收集起来,日后查看自己的改变,孩子兴致很高,自评就这样坚持下来,学期末将思想道德、学业成就、 合作与交流、 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发展综合自评填入评价手册。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每位成员坚持活动情况进行分析,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将六个方面的优点、不足,努力方向提出来,写进评价手册,作为互评结果。

另外,老师除了在活动中或课堂上口头评价外,每期对每个学生的表现,通过横向、纵向比较,特别注重纵向发展势头的优劣,客观、公正写出激励性评语。在每期组织召开的家长会上,都要求家长交一份对孩子肯定和希望的评价意见,填入评价手册。

小画家何小双、小书法家边馨雨的作品在全校展出了,许多学生都有自己得意的一面,自己设计的班徽、吹奏的曲子、制作的工艺、绣的鞋垫在班级、在年级组得到师生认可,学习风气浓了,学业成绩显著提高了,捣蛋鬼再也不见了……

实践证明,这些孩子最怕的“品头论足”式的评语,放在孩子喜欢的活动中进行,孩子是乐意接受的,且起到了引领学生向好发展,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无意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何乐而不为呢?

今年,我校无一人流失,综合评价之功也!

【反思】

 一、确定适合学校和学生的载体

 学校要设法将大而广的素质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在可操控的具体活动中来,让它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易操作,学生易接受。      

 二、明晰评价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评价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数尖子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促进全员的多层发展。

 2、激励性原则。评价应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对学生的激励应由外在激励为主转变为内在激励为主。评价应多方开掘学生的内在激励,加速学生内驱力的发展,不断激励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发展的追求。

3、自主性原则。评价应充分调动和及时调整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对某项考查结果不满时,可按学生的要求让其再自学,在其自认为已获得良好发展时给予再次考查的机会。

4、多样性原则。评价要做到形式多样:等级评价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全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与相结合。要突出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多种形式的综合评价能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个性化原则。过程评价必须关注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和特长,使评价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