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词的本义,是指一个词,(在文言文中通常也就是一个字)最初的原始义或最初的常用义。正确掌握词的本义对文言文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抓住了本义,就等于抓住了这个词的根,就可以看清它和它的引申义、假借义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辨析它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就可以避免产生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
下面将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使用本义的部分词语,列举出来,并加以简述,以飨读者。
走 跑。古代“走”是“跑”,今天“走”古人叫‘“行”。注意“走”的古今差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征 远行,出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今“长征”一词仍保留古义。
辙 车轮辗过留下的印痕。“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克之。”(《曹刿论战》)
望 远看。“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发 把箭射出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迟 缓慢,走得太慢。“步行太迟。”(《宋定伯捉鬼》)
股 大腿。“屠自后断其股。”(《狼》)股不是屁股,屁股叫“臀”,是“股”的引申义。
户 单扇门。“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金 金属的总称。“朔气传金柝。”(这里指铜质的刁斗)(《木兰诗》)
去 离开。“去”的古义与今义正好相反。譬如“去南京”,古代要讲成离开南京,今天却是到南京去。“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戍 防守。人持戈,在守卫。“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舍 房子,房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听 听从。“索下,不复听之。”(《宋定伯捉鬼》)
闻 听到。不是“听”。今成语“听而不闻”很能说明“听”和“闻”的区别。“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诗》)
故 原因、缘故。“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乐羊子妻》)
朝 早晨。“古人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周处》)
汤 热水、开水。“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适 往、到……去。“郁郁适兹土。”(《送董邵南游北序》)
觉 睡醒。“妇人惊觉欠伸。”(《口技》)
儿 小孩子,儿童。“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吠 狗叫。“遥闻深巷中犬吠。”(《口技》)
旦 早晨日出,天明。“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鄙 边境,边境的城镇。“蜀之鄙有二增。”(《为学》)
策 鞭子,竹制的马鞭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汉 银河。“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还 去而复来,返回。“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年 丰收,收成,年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贫 经济上窘困,缺乏衣食钱财叫贫。“贫”的反义词是“富”,“穷”的反义词是“通”。 贫穷二字在古汉语中不是同义词。“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色 脸色。“富者有渐色。”(《为学》)
书 写。“即书诗四句。”(《伤仲永》)
时 季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阳 山南水北谓之阳。“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阴 山北水南谓之阴。我国地处北半球,大山大河又多呈西东走向,山南水北朝阳,山北水南背阴。据此可以推知一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如:华阴、衡阳、淮阴、汉阳。“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休 人靠在树上歇息,休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景 日光。“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集 群鸟栖息在树上。“沙鸥翔集。”(《岳阳楼记》)
荷 挑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革 去毛的兽皮。“兵革非不坚利也。”(这里指用皮革制成的甲衣等装备)(《孟子二章》)
郭 外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孟子二章)》
饿 严重的饥,长时间不吃,叫饿。一顿两顿不吃,肚子饿,古人叫饥。“饱汉不知饿汉饥”这一俗语很能说明饥和饿的差别。“饿其体肤。”(《孟子二章》)
池 护城河。“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兵 武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从 跟随。“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恨 遗憾。“恨”、“怨”二字古今义不同。恨,古代是“憾”;怨是“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假 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涕 眼泪。“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师表》)
社 土地神。“复立楚国之社稷,功且为王。”(《陈涉世家》)
狱 官司、案件。汉以后“狱”才开始当监牢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判论战》)
栖 鸟息在树上。“曷至哉?鸡栖于埘。”(《君子于役》)
造 到,到(某地)去。成语,“登峰造极”,就是这个意思。“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醉。”(《五柳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