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小学现有48个教学班,3260名学生,162名教职工。近几年来,学校处在原有历史积淀基础上的发展高原期,横向比较略显优势,纵向回顾止步不前。如何破解学校面临的发展瓶颈期,真正实现高水平办学,我们以新教育实践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陆续启动实施了一些重大育人项目。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用新教育理念建设学校文化。文化是学校的根与魂。学校在“队伍固本、课程育人、文化塑魂”三大发展策略的指引下,以新教育核心思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根基,结合七十年代的办学传统,确立了以“多彩致美”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体系,用多样的学习活动,多层的课程教学,培育多彩的学生和精彩的教师,最终让师生生命释放光彩、至善至美、幸福完整。同时,我们以“多彩致美”为统领,确定了学校愿景、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让“多彩”育人文化贯穿始终。学校文化建设坚持内化与外显同时并重,精心设计学校的大门文化、广场文化、庭院文化、楼阁文化、大厅文化、走廊文化和教室文化,形成了中心广场1个,德苑和书苑2个苑,办公楼大厅和教学楼大厅4个厅,德育、读书、科技、美术、书法、数学、棋艺、英语、园艺9个活动空间,8个飘窗和12个主题走廊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区域,将学校的理念、行为和视觉文化充分融入环境文化之中,营造出学校独有的文化氛围,赋予新教育实践更丰富的内涵
二、用新教育行动促进学生成长。行动是实践的具体表现。开展新教育实践以来,我们重点在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卓越口才、研发卓越课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营造书香校园。东方红小学从八十年代开始学生就诵读经典,2005年以来市局倡导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学校的读书活动有了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六年读100本书行动计划”的启动实施,将营造书香校园变为现实。以晨诵、午读为主要形式,星期二、四早自习作为学生诵读经典时间,每天下午2:35-3:05是师生的共同读书时间,保证了六年2000万字的阅读量。《甘肃日报》报道庆阳读书活动开头的第一句话是“每天下午2:35-3:05是东方红师生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另外,学生每读完一本书,要写一篇读后感,畅谈自己的收获,以写促读。2010年以来,有两名学生先后代表甘肃参加全国读书夏令营活动,《人民教育》杂志完整介绍了我校“六年读100本书行动计划”的具体做法。五(7)班学生周洋洋在他的读后感中写到:“读书,已经成为东方红人的必修课”。
2.培养卓越口才。我们在每天早晨前三节课分别安排一位学生作课前演讲,六年之内为每位学生创造约50次左右的在公众面前历练机会,培养学生勇敢大方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班级设立了演讲委员,负责安排每天每节课的演讲学生,并主持每一次演讲,组织学生对演讲作评价,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演讲、自己评价,形成了自我参与、自我历练、自我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学校的读书演讲会、口头作文大赛、升国旗仪式、主题教育大会、班队会和毕业典礼等活动全部由学生来主持,为培养学生卓越口才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机会,给他们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学习、交流平台。学生邵芃妍在全国“我是90后读书演讲”活动中获西北赛区第一的好成绩。
3.研发卓越课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载体是课程。2012年9月,我们启动了学生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的研发和实施。学校与庆阳市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污水处理厂、武警支队、消防支队、社会福利院、禁毒教育基地、陇东学院生物标本室、西峰区蔬菜大棚基地和西峰民俗文化博物园等10个单位建立了共育关系,作为学生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基地,采用基地循环与班级轮流的办法,每天安排一个班级的学生去基地参加实践学习。不同的基地,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享受,使学生在多彩的社会实践课程学习中得到幸福,快乐成长。每一次社会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特别高兴和激动,有的学生说,他参加社会实践课程学习像过生日一样高兴,真正让学生分享到了新教育的实践成果。社会实践课程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给学生指导和服务,使学校课程研发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
三、用新教育精神打造教师团队。学校在“博雅立师品、业精启智慧”的教风引领下,加强教师品德与能力修养,致力于培养“卓越”教师团队。实施“东方红小学‘走向卓越’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工程”,先后两次举办北师大和南京师大高端研修班,建立教育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后、希望之星四个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设立教师工作创新奖、最佳合作奖、教学杰出奖、特殊贡献奖等,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让学生在教师身上得到高水平的教育,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一大批教师在新教育行动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孙亚宁老师在今年七月全国主题阅读教学中获得一等奖,段天喜老师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全省陇原名师,喻敏老师被评为全省师德师风标兵,为新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种子”支撑。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刻理解新教育内涵,内化新教育行动,真正让新教育实践普惠学校、教师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