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长是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角色,承担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首要职责。在区域教育改革中,教育局长一定要明确方向,熟悉各项改革事务的先后顺序。同时,立足于优化资源,站在为区域教育提供更好服务的制高点上,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要完成这一系列任务,首先,教育局长要明确服务者角色。区域教育服务必须坚持有限市场化的理念,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教育局长尤其要注重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服务者角色的确立,强调教育局长必须安排好区域教育服务市场化的进度,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如此才能保障全民公共教育的平等性和公正性。
其次,明确决策者角色。决策者是教育局长扮演的最重要的一种角色。扮演好决策者,需要在区域教育内部形成一个为学校教育提供的外围构造物,即一个多元的、混合式的治理结构,一个多元的价值理念、一个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再其次,明确引领者角色。教育局长作为区域教育服务提供的决策者,要将“决策与执行”分离,做好规划与监督评估,增强自身的引领变革能力,尤其是结构调整能力,真正做到将具体的生产和提供职责,更多地交予学校或其他社会办学力量。
最后,明确协调者角色。区域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涉及政府部门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多元利益关系。教育局长应通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努力协调和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减少教育市场中“各主体无序冲突”,避免为公共教育发展付出过多的代价。
同时扮演好这4种角色,意味着教育局长肩负着与其他行政领导不同的独特使命。这种独特性的本质就是教育局长的专业化水平。一般说来,教育局长的专业化可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管理型教育局长,主要呈现出局长的教育行政管理能力,达到对本区域教育进行全面管理和协调的水平。第二阶段是制度型教育局长,突出体现为教育局长在管理的基础上,能依据国家政策和区域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区域教育发展的地方政策和一系列规范,并将这些地方特色的政策贯彻落实下去,推动区域教育稳定发展。第三阶段是制度文化型教育局长,在这一阶段,教育局长能把本区域的文化、经济需求与教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格局。
但是,国家现阶段针对教育局长设立任职标准、培训和考核评估制度,只能实现培养一名合格的教育局长的目标,要培育制度文化型教育局长,需在教育局长实现时代使命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这些时代使命包括“九个一流”:
一流的创新性思想。区域教育改革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教育生态中进行,这需要教育局长通过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在区域内解放思想,突破制约区域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流的教育责任。教育局长要牢牢抓住“公平”与“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最大化地释放区域教育改革的活力,为整个区域教育适当超越经济发展而努力。
一流的发展战略。教育局长是维持国家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基层行政领导,要不断破解教育改革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难题,开展深度调研,问计于民,做好区域教育发展设计。
一流的人才队伍。无论要建立探索区域特色的教育改革理论,还是要研究让改革意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有效途径,都需要一批科研人员、校长和教师来贯彻实施。因此,教育局长要积极通过政府力量推动本地的教育智库建设,打造区域教育核心人才队伍。
一流的信息化服务。教育局长要整体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缩小校际间和城乡间差距,需要借助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互联网正是这样一个可以为区域教育资源再分配提供平台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课程内容变革等方面,更需要以教育局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者提供相应的支持。
一流的鲜明特色。区域教育是最容易呈现地方特色的板块,教育局长要充分发挥各界力量,挖掘和发现影响区域内教育发展的真问题,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只有找准问题、发现问题本质,才能提出适当的政策和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促进区域教育特色的生成。
一流的多向交流。教育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舞台和形式,也是共享不同地区、不同国别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的重要路径。教育局长要营造交流环境和高端舞台,缩小区域与国内发达地区、国际发达地区间的教育差距,借助师生交流、科研协作等方式,提升教育工作者的革新意识。
一流的数据库。教育局长要高度重视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数据积累和数据库建设,不断创新数据采集机制,并注重调查指标开发、数据多维使用、数据降维、数据深度挖掘和数据可视化处理,为教育决策、学校变革和“教与学方式”革命等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撑。
一流的舆论平台。教育局长要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的进展,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宣传教育改革理念、推出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从而不断激发区域内所有教育人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