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撑起贫寒家。1983年与丈夫章宗权结婚,她看到的是一个岌岌可危的家庭:家住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条件极其不便,家中公公年迈,婆婆疾病缠身,三个弟弟两个智力残障、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一家老小7口人,靠种30多亩山地维持生计,家中没有存粮,面对一副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重担,她没有退缩,主动承担起这个家的全部责任。作为一家的主心骨,她一刻都不能闲着,干农活、操持一大家子、伺候老人、照看残弱、拉拔孩子,每天总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休息,但不管多苦多累,护理老人是她每天必做的家务。经过她和丈夫的辛勤劳作,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大儿子已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她和丈夫每年租种收入2万元、养羊50多只,加上近几年惠农政策,全家生活有了保障,日子过的井井有条。
孝老爱亲众人夸。“久病床前无孝子”,她做到了“久病床前有孝媳”。婆婆一直重病在身,她照顾吃喝拉撒20年,还常常为婆婆四处求医。公公脑梗死卧床两年,她喂药喂饭,端屎端尿,换洗尿布,直至去世。照顾三个弟弟胜过亲生子女,特别是二弟精神分裂,生活不能自理,她精心照顾他吃穿住,有时她劳动一天回来,发现二弟还没回家,她给家人做好饭后自己都来不及吃,就出去寻找,常常找到半夜。她既要辛勤劳作维持生计,又要照顾老小弱残,三十年如一日,她没有一点怨言。在她长期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也懂得了孝老敬老的道理,有好吃、好用的都先让奶奶享用,常常节衣缩食为残障叔叔们买鞋买衣。在老人眼里,她是一个孝顺的媳妇;在丈夫眼里,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在弟弟们眼中,她是一个如同母亲般的好嫂子;在儿女眼中,她是一个善良、智慧的母亲。
扶弱济残是牵挂。家里交通吃水条件很不方便,儿子想接她到城里住。按常理来说,她操劳了一辈子,现在可以到城里享福了。但是,她不同意,她说:“三个弟弟他们一天都不能离开我,否则就要挨饿,照顾不好他们,老人在那边也不能瞑目。”她如慈母般,照顾三个弟弟整整30年,只要在她的有生之年,宁愿放弃自己享福的机会,也要操心让他们吃好穿好住好。儿子结婚的时候,她很早起来做好饭,操心弟弟们吃饱喝足,然后从距县城上百里的老家赶到婚礼现场,婚礼仪式举行完备,她就匆匆忙忙乘车往回赶,回去给弟弟们做晚饭。她心里明白,儿子儿媳会理解她的。这一切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出于人之本性——真善美。
患难显真情,日久见人心!生活的重担压不倒这位善良、坚强的女人,她会承载着孝心、爱心一路走下去。贺九花把瞻养老人和照顾残障弟弟看成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把老人和残障弟弟推向国家或集体,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一腔的真爱,撑起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新家庭,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时代赞歌。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