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每所学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中共庆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周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事业,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庆阳是教育大市和人口大市,“十一五”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把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作为建设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大市的主抓手,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培养更好更多合格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庆阳特色的教育发展新路子。 调整布局结构,创办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其核心就是规模适当、资源优质、管理科学、办学水平较高。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市农村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基础差,教师难配齐,课程难开足,管理难跟进,经费投入难保障,办学质量难提高,办学水平和层次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大量学生为了接受优质教育而涌向城市,造成农村大量校舍闲置,城市教育资源短缺,城市“择校热”、学校“大班额”等现象愈演愈烈。为此,我们按照“四个集中”的工作思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撤、并、挂、建”等措施,共撤并800多所中小学校及教学点,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300多所,全市10万多名学生到城镇学校接受优质教育,有力促进了全市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了优质资源向优质教育的转变,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日益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我们在市县城区和中心乡镇新建、改扩建了一批规模适中、设施齐全、质量上乘、信誉较好的优质学校。为了让孩子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大部分家长选择在学校附近买房安家,形成了较为庞大的陪读族。从当前看,随着陪读人口的大量增加,在市县(区)城区和中心乡镇催生了大量服务行业,如房地产、医院、银行、超市、饭店等,而这些服务行业又为陪读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轻装转移,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我市环县集中财力在县城新建学校4所,全县近一半学生在县城就读,城区新增陪读人口3万多人,政府给寄宿制学生提供了生活费补助,不仅带动了农民进城、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还减轻了家庭的教育成本和经济负担,达到了助农、增收、减负的多赢目的,对推进城镇化、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看,教育资源的不断整合优化,学生可以拥有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机会,有利于提高人民受教育年限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在当前技术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使职普比例日渐合理,也给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大部分学生就近到职业学校就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增长了劳动技能,为我市建设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持续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创办了更多的优质学校。一方面,我们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使农村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学生也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让他们和城市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公平均等,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出现的大量的闲置校产,我们办起了农家书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卫生所和新农村文化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为广大农民享受日常便利的生活服务,在农闲时间读书学习,了解法律法规常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了平安庆阳、和谐庆阳的建设,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7日第3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