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品茶微信wx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改驿站 > 课改的呼唤

课改的呼唤

2013年09月28日 11:34:34 访问量:813
课改的呼唤
作者:张文玺 来源:庆阳一中   

  新课程实验推进两年来,政府行为有效落实,课程资源日益优化,教育共同体思想理念不断进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转变,学生探究及创新意识有所增强,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高,课改规定动作渐次有序进行。但粗浅观察实验过程,政府推得紧,学校催得快,专家吹风强劲,校长态度坚决,教师举棋不定,学生被动跟进,家长茫然不知所从,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只有进一步引导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协同行动,才能把新课程实验引向深入,向着素质教育的未来走去。

  教育评价:您快点转

  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和民主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更是一个言论自由和评价环境越来越宽松的社会,谁都可以评价教育,谁都可以点评学校。教育要遵从历史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更要按人才成长规律办事,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不能不考虑多方评价。面对学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学校推进新课程实验,最希望的是政府的教育评价尽快从传统教育评价向现代教育评价转变,从以成绩决定选人向多元评价选人转变,用素质教育的指挥棒指挥素质教育,用创新教育的方向盘调控创新教育,评价“端”则教育“正”,指挥“前”则士卒“进”。

  社会期望:您勿功利

  教育是社会的部下,社会的需要决定着教育实现的目标。学校教育植根与社会,服务于人民,必然要面向社会,对人民负责。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和要求,必然对学校教育发挥着导向作用。教育终究是要培养“人”,而不能只盯“分”,教育本质是要发展“人”,而不是要发展“分”,教育目光要面向明天、面向全球、面向民族,不能直盯当下、痴盯高考、只盯家庭。面对当前的社会需要,我们强烈希望社会评价您勿功利、勿偏激:社会及政府您不要“唯高考是瞻”,家庭发展您不要“唯升学是路”,学生家长您不要“唯分高是途”,学生本人你不要“唯拼分是本”,一切盯着分数“看”,一切围着分数“转”的要求太偏了,学校让学生全面发展,您当心影响高考成绩,学校给学生减负解压,您痛斥不负责任,请问您究竟想要什么?我们学校多么希望你们把对教育的片面需求转化为对教育的支持和研究,把对孩子的正确要求由“要高分”转化为“要高才”。

  校长管理:您莫为难

  当下的校长在新课改面前是左右为难,面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他多么想大改特改,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回归幸福,让课堂成为智慧的天堂,让学校成为精神的伊甸园。而转身面向社会和家长的要求,他们就是看成绩,就是要让孩子上大学,学校少干与成绩无关的事儿,以免影响考大学,这就无形中牵制了校长的手。

  同时,校长面对几十年以知识传授为己任的教师们和多少年来习惯于灌输的学生们,他又犹豫了:教师主张的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吗,他们秉持的教育方式是“学生做主”的方式吗,学生手握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方法吗,让他们改,他们都在改,可短时间内改得过来吗?提起新课改,他们都想改,可习惯于“教教材”的他们面对需要二次开发的课程教材又开发得怎么样呢?面对课堂生成的教育问题,他们能应对自如吗?面对学生做主的学习方式,他们习惯吗?面对无限的学生潜力,他们适应吗?另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吗?所以,学校里“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出现了,“新瓶装老酒”的现象发生了……

  再者,政府“要升学率”,学校不能不要,家长“要让孩子考高分”,学校不能不让,如此一来,学校搞改革,不放心的人就多了,政府一方面坚信改革提效,坚决让学校改,一方面又担心改不好影响高考成绩;教师一方面坚信改革出成效,可面对学生的“跟不上”和“吃不消”,眼睁睁的看见任务完不成,于是就不得不“把持传统不回头”了;学生一方面喜欢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喜欢改,可另一方面要预习、要自学、要研究、要创新、要实践,这一切,他们懒得跟,照样顾虑成绩上不去,校长面对这一切,看着这似改非改的局面,就有些犹豫了……

  好多校长将课改难处诉诸笔端,诸如“课改后教师学生负担太重了”,“好学校须高考、课改两条腿走路”,“不用管高考的学校放心搞课改”、“检查来了搞课改、检查走后搞高考”等等一系列观点就不胫而走了。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笔者想对校长说,新课程实验要成功,您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的往前走。

  请您相信,教育是以思想解放思想、以智慧开发智慧、以研究指导研究、以创造激发创造的过程,新课改一定是一条素质教育之路、提升质量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整合课程资源必将从课程上为开发学生素质奠基,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必将提高教学效率,课改实施必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改面前,校长只能走帮助师生转变观念、转变方式、提高效率之路,必须做好教师“换脑”和课堂“既换汤又换药”的工作,必须让学生走在前面。只有以新课改的成功去影响社会的进步,帮助家长转变对教育的评价,满足社会和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才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教育领航人。

  教师行动:您别迟缓

  课改推进到今天,全国各地从试点到推广再到全面推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许多地方的实验证明,课改是成功的,是势在必行的。今天早已不是探讨是否应该课改的时候了,而已进入探讨怎样搞好课改的历史时期了。所以,我强烈呼吁各位同仁,面对如火如荼的新课程实验,您的动作再快点,别迟缓。

  如果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精神缺乏时代性,我们则只有跟书本、跟专家、跟同行、跟实践学习了,如果我们现在只有“教教材”的习惯,那我们就得摇身变成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了,如果我们主控了课堂,那我们就得给学生让位,还学生“学习权”了,如果我们只会开必修课,那我们就得开发实施自己特长的校本课程了,并且要学会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如果我们只教学,不研究,那就尽快把自己变成一个爱研究、爱创新的人,把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案例研究清楚,把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研究清楚,把自己的优势和问题研究清楚,造峰填谷,兼收并蓄,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学校信赖的、学生喜欢的、家长放心的新型教师。

  如果您是传统教学的名师,请您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花更大的气力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把自己变成新课程名师;如果您是青年教师,请您充分利用自己可塑性强的优势,下百倍的决心,锤炼自己的教学功底,锻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打磨自己的教学方法,把自己变成更高、更强的新课程实验教师。

  学生学习:您智慧点


  学生学习前人生产和生活经验最快捷的方法是向书本学习,但当下学生学书本最大的误区是只向书本学知识,不向书本学气概、学精神、学方法,只学书本现成的,不学书本蕴涵的,只识记书本上有的,不研究书本上没有的,只说书内的套路,不管书外的实际,热衷于纸上谈兵,忽略于实践创新,导致越学越懒、越学越少、越学越死、越学越僵,钻进了“知识容器”的死角,走不进“智慧使者”的天堂,只做坐而论道的假儒人,不做开天辟地的真英雄。

  新课改的核心是课程,关键在课堂,但新课改最根本的环节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现在“只爱听,不爱想;只会记忆,不会研究;只管自己学,不与人合作;只学小知识,不悟大智慧;只听别人的,不出自己的;只见1加2,不见价值观”的学习方式不变,再丰富的课程、再灵动的课堂,最终都限制了学生的开发和培养,而培养学生具备了研究创新的精神,具备了坚毅探求的习惯,即使课程单一、课堂不够,也可以课外补充,从生活和实践中汲取营养。

  许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实施新课改后师生负担加重了,其本质是教师只教知识、不点学法,学生学习被动、不会学习造成的,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启而不发,学生没有超前学习的习惯,教师赶不到前面,学生没有研究创新的习惯,教师引不上道,总感觉到时间不够用、进度赶不上、任务完不成、学生跟不上,其实,只要基础教育培养好学生的习惯,一切均迎刃而解。
    鉴此,我热切的呼吁我们的学子们,请你们从家庭生活和学前教育开始,对世界和生活充满无限的激情和浓厚的兴趣,从那时候开始,始终从研究得出结论,始终研究出自己的新结论,把对前人经验的质疑和再研究作为己任,别把记忆背诵和人云亦云当作本真,始终相对的、时空的看待知识和真理,始终把研究和创新作为学习的根本方式。请你们明白,知识可以形成智慧,但知识决不是智慧。

  家长支持:您给力点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中国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不论从历史起点还是水平标高上都在人类历史上是可以称道的,然而,随着新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不知道什么时候改变了我们的母教传统,什么时候忽视了我们的家庭教育,什么时候让学校教育独立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之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发展于墙内,植根于纸上”,远离了社会,远离了实践,远离了生活,远离了人民,从而使部分家长淡化了家教意识,异化了家教责任,甚至于孩子早期的成长和教育是“爷爷奶奶和保姆的义务”,殊不知我们承担了今天发展的责任,却忽视了明天发展的后劲。

  为此,我急切的呼吁所有学生的家长,你们手中的摇篮是振兴民族的摇篮,你们家中的教育是影响民族的教育,你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因而,你们要的是人才的素质,不单是分数,素质的培养需要改革当下的教育,你们更应该理解和支持这场改革,从新课改开始,我们联手向素质教育的未来走去,从现在开始,我们谁都不要只盯着考分说话。考分能反映素质,但素质不单纯是考分。你们单纯的要求会影响学校的方向,更牵动着教师们的手,你们给力的支持会坚定他们的信心,你们片面的要求会影响他们的速度和力度。

  总之,新课改是政府、社会、学校联手运作的系统工程,课改再难,都压不倒我们教育的脊梁,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真心的希望:课改管理——用素质考量,课改实施——咱昂首向前,社会评价——做坚强后盾,课改明天——向本真走去。只有我们共同努力,课改一定能够毅然决然走向推进素质教育的明天。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