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座位像食堂的餐桌一样,学生可以围着坐。课堂上老师围着学生转,自学讨论热情高涨。近日,记者走进致远中学高一(11)班,体验了创新课堂的魅力。 教室很特别 学生都是围着坐 一进教室,学生们的座位让记者大吃一惊。全班60余人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左右,同一个小组的人面对面围坐在一块,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被全组人看见。老师可以在讲台前讲课,也可以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讲课。“这样安排座位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讨论。”高一(11)班班主任任世鹏介绍,这个小组分法是很有讲究的。 决定分组时,各科老师集中在一起商量,每科老师都要选出对该学科最有兴趣的9个学生,这些学生被平均分配到9个小组来担任组长,领导该小组每个人此科目的学习和讨论,同组各科小组长尽量不重复。 开放式课堂 老师只讲15分钟 记者采访时上的是数学课。上课铃响后,任老师先花8分钟将该小节基础知识和重点带学生一起梳理一遍。接下来学生们都站起身,每个小组人员围在一起,针对该章节习题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坐下,期间遇到问题可以问老师,这一过程费时15分钟。 接下来7分钟时间,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讲述小组讨论情况,任老师答疑。完毕后,小组再次有针对性的讨论8分钟。下课前最后两分钟,任老师对该课时进行一个小节提炼和总结。 40分钟的课堂,任老师合计只讲了15分钟,其他时间都是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学。 老师看似轻松 课前得更用功 采用传统封闭教育方法,老师讲的3节课内容,采用开放式课堂,只需要两节课就能完成,且大部分是引导学生自学,讲课时间很少,不用口干舌燥,不用“吃”很多粉笔灰,看似老师轻松了许多,但实际上不尽然。“我们老师备课花的功夫更多了,要想得更全面,不然常常会被学生问倒。”高一(11)班语文老师张敏说。 传统的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这种方法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老师的教学模式体现出了管理和沟通艺术,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很考验老师应变能力。 成效很明显 文理科有差异 高一(11)班学生张知鹏介绍,自11月中旬班级采用这种课堂模式以来,他们班发生了很大变化。上次月考,班上数学有21个同学不及格,这次月考只有8个不及格,在全年级都排前列。其中陈念念同学数学成绩更是从年级第50名一举升至年级第7名。 班主任任世鹏说,经常小组讨论,全班学习氛围变浓了;座位对着坐,小组成员彼此之间能够相互监督;在课前预习上下足功夫,听课时对知识点的印象就更深了;以前遇到难题不敢向老师请教的胆小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非常积极。 学生张明理说,这种授课模式对理科确实很有成效,但对文科来说,因为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更多,效果不如理科明显。 该班语文老师张敏也认为,文科学习需要更多感性思维,平时积累很重要。(见习记者 王辉辉 通讯员 侯树敏)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