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品茶微信wx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135模式课堂 > 〖课改经验〗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

〖课改经验〗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

2010年12月19日 22:12:30 来源: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访问量:1158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

 

2010年08月29日 03:12    来源:中国教师报    记者 李炳亭 韩世文
 
 
 
 
 
 
 

课堂兴校 文化立校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
 

    青山、秀水、园林、地域文化,这些元素构成了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与这些元素相对应的是,在长陵中学的校园里,一字排开的“黑板长廊”构筑起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和教室内彰显学生身动、心动、神动的“动态”课堂,这些正演绎着该校重建课堂标准、重塑学校文化的激情与执著。

    这所拥有50余年历史的传统学校,2007年下半年开始“生态型”校园重建的同时,也拉开了教学改革的序幕。他们以课堂为突破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正在实现高效课堂的崭新发展,并努力创造着“同世界文化遗产相适应的新型学校”。

   

●“三生”新课堂


    2008年初,长陵中学教室中的课桌一改传统“秧田式”,变为“小组独立”式,学生面对面而坐,黑板和教鞭也不再是教师的专属品。课堂教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从解决问题入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活页夹、双色笔和纠错本这三件“宝贝”,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学校明确提出“10+30+5”的时间要求,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会说,充分展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校长李雪涛正是找准了这个关键点,先后组织并亲自带领教师三下山东取经杜郎口,同时借助区级重点课题“小班化教学形势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着力打造体现生活、生态、生命的“三生”课堂。
    所谓“三生”课堂,即让教材、教学与生活相对接,诠释教育即生活;营造绿色的、环保的教学生态,把学生看作生物来呵护,呵护其自由呼吸,自由生长;既要促进学生知识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
    在长陵中学的课堂上,记者看到了或平实或诗意的“教”与“学”的生活:初一学生方芳英语课上会摸着陈老师的大肚子夸他“宝贝”多,另一位学生敢用难题“难倒”数学老师……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习题题材均向生活靠拢。必要的时候,他们还能就近取材,将课堂搬进桃林,在桃花盛放的美景中诵读美文。
    课堂上,也呈现着“绿色的生态”:随时可以看见学生激烈讨论的场面,“小先生”手持教鞭在本组黑板前认真讲解,其他学生自觉地围拢在黑板前……讲、析、问、辩、演、唱、画、作,没有教师的强制,没有清规戒律,有的是自在的展示,和谐的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课堂上,同样有自信的生命成长。“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总结,思路让学生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们有创作、有发明、更有心灵相约、情感奔放——生命便在这样的自主自信中成长。
    有时候,学校的课堂也会延伸到校外,共同去“寻觅春天的足迹”。于是,学生王天宇和宋妍联想起《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和《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徐蕊则感受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看到了“万条垂下绿丝绦”……更有学生范道明所说的“歌者的愉悦,诗人的浪漫”,以及校长李雪涛眼中绿色的学习生态和自在的生命成长!而那些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小组,还能获得游学奖励,走进世界公园过了一把“环游世界”的瘾,“长了知识、开了眼界”,也坚定了“继续奋斗,努力学习”的决心。

 

●“加、减、乘、除”策略 

 
    “不断强化课改意识,加强学习和钻研;减去‘旧模式’的影响,减去自己的惰性;尽快掌握新模式,成倍提高课堂效率;除去自己的私心杂念和影响健康的言行。”这是李雪涛为长陵中学全体教师提出的“加、减、乘、除”策略。看似简单的数学运算,真正做起来却并非易事。
    改革之初,同样有来自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等阻力。课堂上也经常出现“教师一开口就闭不上嘴”的现象。校长李雪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提出“学习借鉴、继承传统、科研引领、共享成果”的工作思路,强制推进课改,“加、减、乘、除”的策略配合着思想工作、对外学习、对外交流、专家讲座等,学校还成立了督察组、追查组、学管会,全方位革新观念,监督高效课堂的推进。
    经过“自主、强制、认同、自觉”四个阶段的全力打磨,到2009年的时候教师们才逐渐找到了新课程的感觉,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全面推开。
    随后,长陵中学对教师上课、备课、业务学习等方面也作了新规定,督察组还提出了“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的课堂评价标准。领导班子的观摩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普通教师的达标课,薄弱教师的过关课、整改课、跟踪课,还有班主任,包班组的把关课,督察组的反馈课,教研组的科研课等不断推出,三维一体抓课堂。人人都是管理者,个个都是科研者。
    在这段不平凡的征途里,李雪涛带着学校干部“摸爬滚打”,很多教职工都经历了“革命”的酸甜苦辣。就连后勤部门的“员工心声”中,表达的都是“不做课改的看客”、“做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搭建展示平台 凝聚自主文化


    文化,外显于形,内化于心。长陵中学的校园里,有许多精彩的展示,别致的设计,处处体现着办学者的精心,一切为了构筑不同一般的校园文化。
    教学楼大厅里的北京地图中,长陵被醒目地标注了出来,管理者希望学生热爱乡土,胸怀天下;大楼里随处可见的大镜子,那是希望师生都能时刻注重仪表,更要学会反思;墙壁上到处是师生们的教改格言,每位师生都是学校发展的一张名片;楼梯分别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装扮,学生的每一步都有学习的机会;楼层拐角或者空处,还有设计别致的桌椅和图书,师生随时可以分享“一杯清茶,一段人生”……
    在散发着这样迷人的文化气息的长陵中学,管理也正在走上自主的层面,特别是课改以来搭建的十八个展示平台,成为凝聚该校自主文化的一个缩影:教学反思平台、班级诊断平台、评估系统平台、校长信箱平台、电子屏幕宣传平台、网络平台、第二课堂平台、部门公示栏平台、小组总结平台、学生个体展示平台、学管会平台、广播平台、听课反馈平台、教师论坛平台、报刊平台、年级展示平台、评价表平台、风采平台。每位师生都能在相应的平台上展示自我的才华与智慧。特别是楼房之间“第二课堂”,长排的黑板,与教室里的四面黑板,以及教室外墙壁的瓷砖“黑板”,成为学校教科室主任刘海英眼中“学生产生自信,增强学习能力的神板”。
    课堂兴则学校兴,文化盛则教育盛,长陵中学的改革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点:2009年,学校中考成绩上升至全区前五名。学校教科研论文多次获市级奖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市区教育界同仁纷纷到该校参观学习,并评价长陵中学“把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生成了自己的模式和课程,实现了新技术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