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为了均衡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各地普遍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因此成为很多地方学校结构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
学校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实现从“有学校上”向“上好学校”的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学校的过度集中,特别是一些农村小学和偏远教学点的撤并,相当一部分家庭与学校的距离却更远了,很多原本“上学不难”的孩子突然再一次面临“上学难”问题,一些家长因为学校离家太远甚至让孩子辍学在家。
学校远了,无疑增加了孩子上学的“路径成本”,也增加了家庭对孩子的“精神付出”。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每天到十几二十里外的“好学校”去上学,即使孩子们情愿,家长难道对孩子们的“辛苦”无动于衷?寄宿制可以解决孩子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孩子寄宿期间的所有问题,陪读现象的增多,说明家长对孩子上学的“上心程度”,更说明家长对孩子上学期间的“担心程度”。
最近,甘肃省出台意见,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进行规范。其中有一个温暖的提法叫“学生不动资源动”。具体含义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道路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保证就近上学。措施之一是,在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设置“教学点”。
这样的“教学点”,很可能只有一个老师,也很可能只有几个学生,条件可能和中心学校有很大差距,教师也可能只是临时的“代课老师”,但却更能体现政府和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对农村孩子的关怀。
在地理位置上,这样的“教学点”无疑是偏远的;但是,对于地处偏远的小山村来说,对于小山村里的孩子们来说,它一点儿也不偏远。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