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本期开始特设问答栏目,每期邀请一位课改名校的名师在线回答问题,欢迎各位教师把自己的问题发到我们的邮箱4006006636@****。我们将整合各位教师的疑问,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将在本网给以解答。 本期我们邀请兖州一中优秀班主任李平老师对高效课堂中关于导学案、小组建设等问题进行解疑答惑。 李平,山东兖州一中语文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济宁市教学能手、济宁市优秀教师、济宁市特级教师、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优秀学员;在山东省第五届教学能手评比中以《归去来兮辞》一课获得第三名。 李平老师把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提升师生互动的品质,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她结合学校“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摸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高效语文课堂模式。她的课堂重情境创设,重方法点拨,引导学生从品读“语言”入手去品读“人物”进而品读“生命”、品读“生活”。 她致力于班级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让德育工作生活化、细节化;贯彻“实行民主管理,建设活力团队”的治班方略,把班级的管理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和同伴的德育者,达到了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她注重对班级文化自主、团队特质的培养,在文化建设中实现以人化文的过程,然后借助文化以文化人的强大力量,推动班级高效发展。
问:在教学过程中,您是怎样处理教育局规定的“教材”和“导学案”之间的关系的? 李平: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造”,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由于教材过于精炼、严谨,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读懂、理解,所以必须借助经过教师“翻译”和“二度创作”形成的导学案来进行学习。 但“导学案”绝不能替代教材,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植根于教材,利用导学案的辅助功能,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拿到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后,要先回到课本,把课本内容提纲挈领地复制到大脑形成问题,然后再循着导学案指示的方法、搭建的“梯子”,努力独学。切实单独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找一个帮手,一个帮手不行,再呼唤其他伙伴共同攻关!总之,教材是根本,导学案是辅助,两个一定结合起来使用,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只用其一。 问:导学案太多,学生们有时候完不成怎么办? 李平:导学案不是传统的作业,没有“完成”“完不成”之说,只有“做”与“没做”,做得“优”与“劣”之分。学校也只要求百分之五十的同学在预习时解决掉百分之五十的问题,剩下的要形成困惑带入三十五分钟展示环节寻求 “按需助学”的个性化服务。在“课前预习、课中展示、课后反思纠错”这三大步骤中,课前的自主预习,既是培养我们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关键一步。但有的同学缺乏自主意识,被“抱养”惯了,不知道学习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上课时甚至找不到学案;有的同学不知道怎样预习,舍本逐末,只是一味地忙着翻资料对答案,忙着填充学案上的空白,至于题目与学习目标之间有什么联系却从来不去思考;有的同学只完成自己展示任务所及的那一小部分……不充分预习就进入课堂,就如同运动员没训练就参加奥运会、演员没排练就上春晚,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老师和同学不负责任。就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来到超市一样,只能很盲目地随波逐流,最后只能是白白地浪费学习资源和宝贵的时间。所以,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在A、B、C、D四个层次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深度探究。教师要及时检查,督促自觉性稍差的同学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题目。导学案完成得越好,课上的展示就会越精彩,需要在课上解决的问题就越少,针对性问题的精力投入就更大,课上、课下就都真正高效了! 问:请把班级中“小组建设”再说得详细点。 李平:小组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划分。具体操作可以先按总成绩粗略划分,再考虑文理倾向、性格、性别、城乡及学习风格类型等因素,最好是一个小组六位同学风采各异,如“唐僧团队”般“德、智、体、美、劳”“人人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在自主管理到位,班风、学风良好的班级可以使用“指定组长、双向选择”的方法组建小组。 问:如何建设班级文化? 李平: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以人化文”是文化的建设过程,“以文化人”是文化的作用过程。它时时刻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行为,同时它又需要在班级管理、学习、生活的时时事事中反复强调,不断矫正,不断积累。 第一,为班级起一个响亮的名字,确定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二,设计一个班徽,将这种价值追求用具有冲击性而又简洁明快的符号语言表现出来,在班内的活动时或各种用品中采用。 第三,与全班同学共同商议,选出班训、班旗、班歌,在每天的特殊时刻或重大活动、重大仪式时,吟诵班训、唱出班歌、树起班旗,从精神层面反复强化班级团队的共同价值追求。 第四,价值追求的外化就是行为标准,行为标准的规范来自班规,制定并严格执行班规是从制度层面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第五,把制度中的精华部分,以及班训、班徽、班歌、班旗等以醒目的标语、展牌或图片,精心设计并张贴、悬挂于班内,形成浓厚的教室文化氛围,让学生时时浸润于这种氛围之中,实现行为标准、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的内化,实现以文化人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 第六,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及时、多元、发展性的树立各种榜样和典型,并利用光荣榜、家长信、班会、班报、班级颁奖仪式等各种形式,及时鼓励、表彰,培养优秀群体,开发班级文化建设的强大内趋力,促进管理和发展走向自动自发。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