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臧志鹏通讯员韩永伟
华池,地处甘肃省东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出土之地,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安邦戍边重地。这里,燃烧过革命的燎原之火,1934年11月7日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前辈在这里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革命政府,为长征中的党中央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北上抗日的出发地。这里,诞生了中国法制史上写下光辉一笔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代表人物刘巧儿原型封芝琴的家乡。9月20日,记者来到华池县五蛟镇杜右手村幼儿园,在大山深沟的映衬下,这所修葺一新的幼儿园显得格外夺目。在铺设了环保塑胶草坪的院子里,孩子们正在崭新的大型滑滑梯和动物转盘、秋千等幼儿活动器材上玩耍。装饰充满童趣的“聪明豆”班教室里,在老师的带领下,“二妮农家乐”里的小小厨师正在专心做“菜”。教室里配备了幼儿课桌凳、一体机、数码照相机和电钢琴等设施,以及跳棋、积木、小刺球等室内玩具,串编、穿插、组合、连接等桌面玩具。下课铃响了,孩子们快步跑进教室,等待着老师为他们端来热腾腾的免费午餐。
杜右手小学校长兼村幼儿园园长杜震介绍,杜右手村有66名3至6岁的幼儿,其中38名在这里上学,杜震说:“随着办园条件的不断优化,幼儿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今年又有7名幼儿从外地和县城返乡就读。”
这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同华池县政府合作实施“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之“山村幼儿园计划”的一角。
“山村幼儿园计划”项目的落户,为国家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锦上添花,和省上行政村幼儿园建设不谋而合。华池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三类并举、三级管理的总体思路,坚持“条件具备、相对集中、方便集散”的原则,将村小学和教学点的闲置校舍再利用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行政村幼儿园建设等项目有效整合,高位改建园舍,定期组织山村志愿者集中培训,科学规范开展保教活动,缩小了学前教育城乡差距,实现了农村幼儿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116所,在园幼儿5231人,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0.5%,远远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学前教育关乎人生成长,关系百姓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华池县教体局副局长张守银说,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支持帮助下,华池形成了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山村园加力的办园格局,我们根植本土,积极打造富有乡土气息、红色内涵、地域特色的办园模式,走出一条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特色之路。
这一切,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上,纷纷用行动给政府“点赞”。嫁做华池媳妇的陕西人李云娟原准备将女儿送到娘家上幼儿园,几经比对,最终选择了华池。“华池的山村幼儿园硬件设施好、保教老师都很专业。同时,孩子在华池上学,离家近,接送方便;在学校玩得好、吃得好,我们很放心。”基于相同的原因,儿子、媳妇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李易鸿,也决定让孙子在村里就近上学,而不是远赴镇上。
“山村幼儿园计划”项目仅是华池矢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国扶贫困县和甘肃省18个干旱困难县之一,华池县受制于自然条件艰苦、经济水平较低影响,教育事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却相对落后。“要让每一个孩子好上学,上好学。”——华池县委书记张万福誓言。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知,近年来,华池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予以全力扶持。
华池县县长辛少波介绍,近年来,华池基础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质量核心地位不动摇,紧紧围绕“学前教育抓普惠,义务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质量,职业教育抓多元,民办教育抓规范”的工作思路,着力在管理创新、队伍建设、特色创建、教研教改、办学条件、安全稳定等方面积极作为,奋力争先,教育质量整体向好,教育工作提质发展,群众满意度较高。
有着近40年教龄的老校长陈清玉坦言:“华池山大沟深,教育资源匮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压力很大。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办好教育我们信心十足。”
作为亲历者和见证人,陈清玉的一席话,道尽了华池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夯实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勇做教育优先发展的引领者
说起华池教育,真可谓历史悠久,声名远扬。华池现有各类学校147所,在校学生(含幼儿园)22305人,教职工2034人。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梁创建了陕甘边第一所红色小学——列宁小学,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陇东教育事业之先河。
走进列宁学校,记者看到整洁的校园里绿树成荫,红旗飘扬,标准化的教学大楼窗明几净,“景文楼”、“思齐苑”、“将军苑”、“桥桥书屋”无一不倾注着革命前辈对老区孩子的关爱。2009年6月7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雨中踏访革命故地南梁,并到列宁学校调研,教师节前夕又专门写信勉励列校师生“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发挥独特优势,突出办学特色”。习主席语重心长的回信,为老区办好教育指明了方向。
张万福说,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下,华池县委、县政府把教育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优先倾斜,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采访中记者获悉,华池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普通高考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为全县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县长辛少波如此反复强调。即便财力紧张,华池对教育的投入也丝毫未减,反而逐年递增。近三年,华池累计兑付高考质量奖、基础教育质量奖400多万元。从2013年起,累计投入资金299.7万元,解决了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从2014年起,配套资金689.9万元,落实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校长岗位津贴,提高了班主任津贴标准,条件最艰苦的乡村学校教师除工资外每月领取的各类补助可达到1600多元。2015年起,为农村学校每年安排取暖费50万元。2014至2016三年,安排义务教育学校炊管人员工资116.35万元,2015、2016两年安排山村幼儿园营养餐补助104.8万元。2016年,安排经费450万元,用于“美丽园丁”教师培训项目,2014年至2016年,投入资金214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改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池在县财政年收入不足3亿元的情况下“放大招”,大手笔规划,计划投入4.34亿元,实施“一建三迁”工程,即在县城南部新区新建华池一中,将柔远小学迁入原华池一中,将县幼儿园迁入原柔远小学,以此盘活教育资源,彻底解决了县城学校校舍紧缺导致的入学难、大班额问题。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2.89亿元。走进华池一中新校区,占地220亩,总建筑面积77491平方米的8栋大楼已经拔地而起,负责装修的工人正在紧张施工中。华池一中负责人欣喜地介绍说:“华池一中即将投入使用,作为华池的地标性建筑群,可以容纳4100学生,教学楼、科技楼、教研楼、报告厅、学生及教职工食堂、男女生宿舍楼、后勤综合服务楼、风雨操场一应俱全,这样的学校在全市首屈一指”。“‘一建三迁’工程投入之巨大,谋划之宏伟,在全市尚属首例。”庆阳市教育局调研组在深入实地走访后,给予该项目如是的高度评价。
破解长期性、瓶颈性、关键性难题
甘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奠基者
一直以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城乡间、校际间发展差距拉大问题,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但这一现象,在华池已得到有效改善。2016年庆阳市全市毕业会考总评成绩,华池县12所初中有7所进入庆阳市前十名,前二十名华池就占了10个席位,最后一名位居全市149所初中的第三十一名。
治贫先治愚,治愚抓教育,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华池县教体局局长林江介绍,华池抢抓机遇,奋力而为,一切为了孩子,始终坚持用真情办教育,用行动做教育,用特色亮教育,着力破解学校发展的困难和瓶颈,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教育协调、均衡发展,不仅让每一位孩子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享受优质教育。
风雨历程中,华池“软硬兼施”,均衡发展教育的重锤大鼓,催生了全县教育的大发展、大变革,使所有孩子无一例外都沐浴到了公平教育的阳光雨露,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首当其冲。记者了解到,近三年,华池使出“洪荒之力”,累计投资5亿多元,实施了农村教师周转宿舍、食堂和小伙房、学前教育行政村幼儿园建设、集中供热、“全面改薄”等建设项目,促进了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目前,华池所有初中、中心小学和一半以上的普通小学已经完成“全面改薄”任务,硬件建设基本达标,教育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更新课桌凳10025套,建成计算机教室42个,电子备课室35个,建成了全县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8所学校配备了体质健康监测设备,所有初中按照国家二类标准配齐了理生化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所有中心小学装配了科学实验室,为102所学校配备了安全饮水设备。
办学条件的改善,带来了切切实实的福音。一所山村教学点的老师马成荣说,学校建成后,铺上了水泥路,接上了无线网,还给我们配备了床、桌椅,安装了电子白板,还在校园打了一口井,学生再也不用去河道抬水喝了。在这样优雅的环境中工作,真的很舒心。
“山村幼儿园计划”项目实施后,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每年为每个幼儿园投资3万元用于解决志愿者工资外,县财政还筹资59.4万元配备教玩具1.4万多件(套),并按照每名幼儿3元/天的标准将幼儿营养餐经费及正常运转所需缺口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有了基础保障。
硬件硬抓之外,华池同样坚持“软件硬抓”。据介绍,华池以“绿色校园、无烟校园、普通话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师生和谐家园、数字化校园”等为主要内容,坚持开展“八园同创”活动,每年拿出10万元,以奖代补,形成了上下联动、乡校共建的良好局面。现在,华池所有学校通过了县级绿色学校验收挂牌(其中省级3所,市级29所),省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9所、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学校4所。
小县办出大教育。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刘海宁说,华池的农村孩子不出村也能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如今,最基层的偏远山村学校成了大山里的知识驿站,在华池,每到一个山村,最亮丽的风景就是大山、小溪和翠柏掩映下的校园,最悦耳的声音就是朗朗书声、清脆的铃声和欢乐笑声所演绎的和声。
树立有盼头、有奔头、有劲头导向
争当全民尊师重教的探路者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塑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从而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任重而道远。但在华池,“这都不是事”。
记者注意到,华池抓住教师队伍建设的“牛鼻子”,通过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撬动教育质量提高,交出了一份接地气、合人心的答卷。
师德师风建设常态有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基于此,华池围绕品味教育真谛、感悟职业人生,多途径、常态化开展师德征文、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引领教师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强师能、树师表,柴建平等一大批教师先后受到省市表彰奖励。
“四制”改革稳步推进。华池坚持实施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聘用合同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简称“四制”改革),盘活教师资源,激发队伍活力。近三年来,先后调整乡校负责人41人次,49名教学骨干成长为中层管理干部,270多名教师聘任到新的岗位,学校班子结构和教师学科、年龄结构逐步优化。
教师待遇较好落实。华池按时全额兑付教师工资,分类兑现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班主任津贴及校长津贴等工资性待遇。同时兑付了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广大教师安心从教、乐于施教。
教师素质持续提升。国培、省培、市培计划全面落实,三年来,累计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7886人次,教师对口交流、“青蓝结对”帮扶、基本功锤炼、“3322”名师培养、读书富脑等工程扎实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有效提升。
这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为未来奠基、堪称华池教师培训总框架和路线图的“美丽园丁”项目惠及华池全县。华池县委、县政府为此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制定方案,“一个行动”(“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两对帮扶”(北师大实验小学对口帮扶列宁学校、沈阳五中对口帮扶华池一中)“六大工程”(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深度试点工程、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孵化推广工程、人才团队梯形成长塑名夯基工程、特色示范校创建打造工程、华池讲堂高端引领带动工程、农村教师核心素质全面提升工程)已经启动实施。
华池县非常关心乡村教师的学习与生活,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工作积极性高,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山区、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守望乡土、潜心从教的好老师。城壕镇太阳小学教师宋向民身残志坚,边教边学,自学英语,所带学生英语成绩名列学区前茅。一位偏远山区教学点的老教师对刚分配来的年轻老师的一席话让人记忆深刻:“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和良心。”平白朴实的话语,感人至深,引人深思。
走出一条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优质教育之路,是基础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华池县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高起点谋划,科学统筹,改革创新,提质发展。
记者采访中发现,“坚持精细管理”是华池教育的一大法宝,华池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华池坚持以人为本,精细过程,围绕管理、督导、教研、培训“四轮”驱动,指导、激励、研讨“三管”齐下,突出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教育内涵发展四个重点,及时修订完善了涉及队伍建设、教学常规、安全管理等各项配套制度30多个,努力推动习惯养成、教学过程、日常管理、培养培训、特色创建、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实现精严细实,包乡联校、包级联组、目标管理、联片教研、述职评议、考核激励等精细化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有效落实,三年一轮的幼儿园、中心小学、初中综合督导评估常态有序,目前已完成七轮;精细化管理、教育信息化建设、学生营养餐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等工作先后在省市有关会议上做了交流发言。
“坚持改革创新”是华池的另一大法宝,华池教育的动力因此持续增强。以打造高效课堂为主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在一些学校成效显著,列宁学校、白马九年制、元城初中等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架构,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华池二中、列宁学校、柔远小学、柔远初中、城壕初中等学校,尝试学生走班选课;上堡子小学开辟学生科技实验田,分班种植,划片管护,成果共享,把科技创新与劳动教育融为一体,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华池职专坚持外引内联,工学结合,校校联办,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培训模式,提升了办学层次和学生技能水平。华池一中“三环六步”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日趋成熟,各学科普遍采用。庆阳市教育局调研组认为,“华池推行新教育实验,以阳光体育、南梁腰鼓、‘绳’彩飞扬、社团活动为主,开展‘阳光30分’大课间活动,活动风气之浓,师生参与热情之高,教育效果之好,在全市产生了强烈反响,值得大力推广。”
良好的软硬件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让五蛟初中学生田文文欣喜不已:“我们的文体活动,不再是‘老鹰捉小鸡’、‘跳格子’等简单的游戏了,我们吃在标准配置的食堂里,学在功能完善的教室里,住在舒适整洁的宿舍里,连玩也是在设施齐全的操场上。”
通过不懈努力,近三年,华池初中毕业会考多项指标居庆阳市前列,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均在90%以上。2015年普通高考总进线1227人,进线率97.23%, 总录取1131人,录取率89.62%。目前,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1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3%,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9%。
“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全市高考质量奖”“全市教育工作督导先进集体”“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一系列奖项,对这一切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近年来,华池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老区人民现实要求相比,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分管教育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添翼这样说。采访即将结束,记者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党委政府给动力、主管部门会发力、师资队伍有活力,再加上分管领导这样谦虚务实的作风,这也许就是华池能成为全国教育改革好榜样最好的诠释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