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低年级识字教学
□浙江省奉化市大堰镇中心小学 吴旭妹
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学生的文化学习几乎只依靠学校的教学。实施新课程后,识字量大幅增加,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很难让学生掌握这些生字,于是我就曾尝试让家长配合进行生字认读,但却遭到了部分家长的抵触。为什么会造成“学生苦,家长怨,老师累”这样一种结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新课程识字量太大
新课程小学语文识字量大增,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仅第一册的识字数就有400个,这和旧教材的163个相比,有了巨大差别。而且识字又按认写分开的原则进行编排,为的是让学生提早阅读。
原因二:生字回生现象严重
新课程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识字,降低难度”,但实际上并没有降低难度。新教材每一篇课文要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另外的4个生字。这4个生字几乎与课文毫无联系,而且教学进度很快,几乎是天天一课。这么大的识字量,这么快的识字速度,对于中下成绩的学生来说,进度跟不上速度。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新课程识字好比是沙滩上写字,虽然短时内可以写很多字,但是经不起海浪冲刷。
但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教师只能另辟蹊径,谋求出路。于是,我摸索着、实践着,发现除了常态化的识字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识字等)外,我自创的一套识字教法也有较高的收效,现将做法总结如下:
一、童趣化连接语识字法
刚进入一年级的农村小学生,尽管在识字方面一片空白,但他们对学校充满了新奇感,对课堂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于是我尝试着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识字教学。课一开始,我说 :“孩子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位朋友,你们瞧,生字宝宝戴着拼音帽子蹦跳着来了。”我出示课件,屏幕里出现了带拼音的生字一蹦一蹦的形象。这是他们从未看到过的,于是兴趣大增,连小眼睛都变得亮亮的。紧接着我又说:“认识它们吗?赶紧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学生们立刻投入到认读环节中去了。给生字擦去拼音后,我会说:“小朋友的热情感染了生字宝宝,他们见你们都没戴帽子,也不好意思再戴着帽子和你们见面,瞧,摘下帽子的生字宝宝,你们还认识他们吗?一起再来招呼一下。”然后,我还可以说,淘气的生字宝宝躲起来了,它们藏到课文中去了,你还能随着课文的朗读,叫出他们的名字来吗?诸如此类的趣味连接语,激发了学生们的识字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增长了他们成就感。
二、生活化顺口溜识字法
农村的老一辈,经常会在茶余饭后闲聊中,给小辈们讲一些顺口溜式的字谜。这些字谜不但语言幽默风趣,而且描绘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们的生活。于是我向老人收集这类顺口溜,运用到教学中。如教学“碧”时,我把“皇(王)帝面孔白,来年要做贼(石)”送给学生们;教学“海”时,猜一个“你打我两拳,我踢你一脚,你这人真坏,说给你妈去听”的字谜;教学“者”时,“土地菩萨扛根棒,日头菩萨下晒上。”等等。琅琅上口的顺口溜,贴近生活的语言,让学生们兴奋不已,不但有效地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提高了识字效率,更提高了学生们对汉字认识的敏感性。使识字由难变易、由易变趣,这大概就是本土语言的魅力所在吧。
三、多样化活动识记回生字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新课程认写分开的编排原则,让部分生字不经过“烂笔头”这一关,使得学生记忆不深,出现了大量生字回生现象。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经过讨论,有以下三种措施:
归类粘贴法——在教室墙上粘贴生字卡片,每张卡片的外形都有意识地按偏旁进行了归类,如“校、松、桥”等木字旁字把外形设计成“木纹形”,心字底的字设计成心形卡片,独体字设计成圆形,方框旁的自然就是“正方形”的。卡片外形上稍加变化,就会让学生感到很新奇,识字主动性大增,回生状况得到改善。
擂台赛字法——年级组出面,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共同参与的“识字大王擂台赛”,月初公布比赛的各种事项及要求,月底开展。比赛时,事先在校园的绿树上挂上各种生字卡片,上面大多是教过的生字,但也有没学过的,目的是让学生课外主动去认识生字。然后,抽签决定一位学生上去摘卡片读字,一位教师随身计算识字量,然后向大家公布这位学生的识字总数,不服的同学可以去打擂。在这种具有竞争性的游戏中,二年级学生觉得不能输给一年级,不然“无脸见江东父老”;一年级学生觉得很刺激,富有挑战性。“擂台赛”大大增加了识字趣味性,孩子们都自告奋勇地加入到了打擂行列中去,常常忘了时间。
找茬挑刺法——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崇拜的对象。很多学生在家也许不听父母话,但在校绝对听老师的话。他们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像老师那样神气。于是,我就给他们“显摆神气”的机会。我说,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错别字和不规范字,现在请大家到生活中去“挑挑刺、找找茬”,回来后,开个“错别字派对 ”。学生们纷纷出外寻找,回来后汇报“找茬”结果。发现“游”写成了“ ”,“堰”写成了“ ”,“美”写成了“ ”,“很”写成了“ ”等等。通过这个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消减了他们的认字误区,达到“润物无声”“落花无痕”的实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条件不是很好的农村学校,教师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立足生活,开拓识字渠道,培养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才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会因认出字而高兴,会因发现新词而欢呼,会因读懂一则故事而雀跃。这种源于内心的满足,将使学生拥有自信,获得快乐。
资讯搜索
全部资讯 职场快讯 职场快讯 职业指导 就业政策 最新招聘报网互动 报网互动 综合服务 最新招聘会家教教育 家长必读 教员必读 学习方法 家教信息华文教育 汉教新闻 外教资讯教培新闻 教培新闻 教培信息 讲座活动 教师资格证名校招聘 名校招聘 帮你进名校支教助学 支教新闻 爱心助学招聘观察 应聘面试 就业指南 职场攻略 退休教师博客论坛 博客 论坛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地方站最新招聘会
快速
本文来自: 中国教师人才网(****) 详细内容请参考:****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