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浙江省上虞县东关镇人。生于1890年3月7日。1910年,他赴美留学,191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
竺可桢从青年时代就抱定“科学救国”的理想,一生倾心血于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和科学组织工作。1949年以前,他先后创建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筹划组建了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建立高山和边远地区气象站,开展了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组织编印了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的工作,开辟了中国的气象事业;他担任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使浙江大学挺进到全国名校行列;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参与领导了中国科学院和全国的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开辟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竺可桢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史家,是中国科学史学科建设中最重要的组织者与发动者。为了纪念他对中国科学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开设了“竺可桢科学史讲席”,又同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合作设立了“竺可桢科学史论文奖”。
竺可桢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首先与他的治学态度有关。作为一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把大自然当作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将自己的毕生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从20世纪20 年代起,他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并记录气象的变化,直到他逝世前一天才终止。另外,谦虚好学是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事业上取得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有一个很平凡的习惯,参加会议,与人谈话或着读书,都随时将要点记录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晚上选择要点再正式写在日记里。将平凡的小事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就成就了一个不平凡的人。
竺可桢在教育方面主张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他常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态度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处世哲学来概括“求实”,这种精神和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这些思想及其身体力行,都不愧是中国教育者的楷模和旗帜。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