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手机刷微博、玩微信、看新闻……这已成当前众多大学生每日的生活习惯,然而,这样的习惯被许多学生带进了课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类特殊人群,即课堂“低头族”。为了让课堂“低头族”能抬起头来认真听课,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都在推行“无手机课堂”。(2015年12月30日中国新闻网)
克服手机依赖功夫更在课堂外
■张西流
必须承认,一些高校推行“无手机课堂”,本身是维护课堂纪律的一种规定动作,目的是为了克服一些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尊师重道,让手机真正回归通信工具的本位。然而,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实行“无手机课堂”,是一种痛苦的历练。因为手机似乎成了他们挂在身边的一个器官,如今要暂时“摘除”这个器官,显然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情。
不可否认,如今手机在大学生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几乎人手一部,在课堂上低头看小说、玩游戏、发微信的情形屡见不鲜,人们称之为“课堂低头族”。特别是,目前微信的用户数已超过6.5亿,月活跃用户超过4.7亿,并仍在加速普及中,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微信时代。不仅是大学生,一些中老年人,如果没有使用微信,便被认为落伍。微信的兴起,也加速了人群“圈子化”,如同学圈、朋友圈、同事圈等。至于“课堂低头族”,让人不得不发出慨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却各自埋头玩手机、发微信。
从表面上看,依赖移动电子产品,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社交感情。殊不知,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中的人,越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的人。要知道,虚拟社交中的“乐趣”,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无趣”为代价的。一些人废寝忘食地经营虚拟社交群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学业或工作没做好,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没照顾好,更尖锐的现实矛盾有增无减。可见,手机像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只有当它植入学习、生活新常态,与正常学习、生活步调和谐,才会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功夫更在课堂外。不管信息传速多快、音画信息多真实、文字多感动,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无论如何也模拟和传递不了对面交流时的真切眼神、近旁相伴时的温暖气息以及心理上的安全踏实,莫以过度的低头,减少甚至伤害到同老师和同学在真实生活中的互动。特别是,现代大学生,更多的时候应该依靠亲近大自然、亲近有生命力的东西,来减轻学业压力、传递感情。真正幸福和快乐的大学生涯,还是应该在阳光下、在现实里、在家庭和学业中实现。
何不让手机成为师生“工具机”
■禄永峰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却在玩手机”——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诚然,学校也一样,期待“无手机课堂”,初衷是好的,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弊端无人不晓。但如何有效规范校园手机,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可谓费尽脑筋,治理措施五花八门,一律没有浸入水桶者有之,屏蔽校园周围手机信号者亦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背后尴尬的不仅仅是学校一方。
不可否认,应对校园手机难题,维护校园秩序,在国外也是一个难题。美国200多所公立学校严禁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希腊教育部部长曾签署一项禁令:“所有学生都不得在校园里使用手机”;日本也着手研究禁止小学和初中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以预防网上欺侮和犯罪案件。
客观地讲,任何事物的存在,或多或少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哪一种极端措施都不可取。否则,有侵权甚至违法之嫌。对于手机本身而言,学生可利用其拨打电话,获取信息,但许多学生却迷恋其中,不能自拔,产生“手机依赖症”,影响到了学习,这当然不是家长和学校准许学生使用手机的初衷。那么,学校是否一律没收,阻止学生使用手机呢?其实不必,对于规范校园手机,应该宜疏不宜堵。
如今手机,各类娱乐、休闲功能更加齐全,如同一部上网移动机,别说学生,就是成人,随时随地,低头刷屏,已经司空见惯,对于学生的诱惑力,更是自不言说。因此,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家长,能否跟移动开发商协商,争取引进一批免费的校园绿色手机,该手机功能定位为拨接电话、收发信息等有限功能服务。
或许,人们担心学生不买账,调动不起学生使用兴趣。其实,老师可以将作业布置、校园活动、考试成绩公布等信息在绿色校园手机发布,同时,增添有奖竞答、公益宣传、志愿服务、校园趣事等趣味性内容,让功能呆板的绿色校园手机生动活泼起来。因此,观念一变,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而且让每个学生从内心觉得该手机成了名副其实的“工具机”。
当然,在推广绿色校园手机的同时,还须从源头上彻底杜绝校园智能手机的使用,最好在新学期开学张贴公告,跟学生、家长签订使用绿色校园手机协议,若发现在学习时间玩智能手机,让家长也担当一定责任。试想,学生拿手机,其家长会全然不知?买手机、缴话费的钱从何而来?因此,期待“无手机课堂”,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学校,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深刻思考,自己应尽的责任是否尽到位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