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品茶微信wx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135模式课堂 > 2010年庆阳市中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

2010年庆阳市中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

2010年11月16日 08:58:17 来源:华池县列宁学校 访问量:1063

2010年庆阳市中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

 

 地理阅卷组

执笔人:赵宗儒  李继红

 

一、试题分析

几年开始,中考通过文综考试的导向作用,广大师生不懈的努力,我市初中地理、历史、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校规范和重视了这些弱势学科的教学。地理、历史、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出现了勃勃的生机,新课改的理念也逐渐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10年是我市开始的第一次文综开卷考试,试题较以往的文综试题无论难度还是试题的广度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现将2010年中考地理试题做如下简单的分析。

1、试题结构

本套试题地理部分总分40分,主要由选择题和综合题两个题型组成。选择题共10道,每题2分,共20分;综合题共3道,由18个分析填空和2个填图小题组成,满分20分。取消了过去试题当中的填空部分,这一变化明显摒弃了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查,突出地理能力的检测。

2、紧扣课标  突显目标

本套试题体现了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的理念。试题合理地考查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层次要求,考核范围紧扣考试说明。所考查的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能够反映地理知识的基本规律和学习方法,重视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的评价。试题命题角度广,题型结构合理、难易适中,立意有新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很好的利用了开卷考试这一科学的考察形式,对今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突出地理基础知识,强调能力培养

本试题以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为重点,彰显地理基础。如试题涉及到地球运动,板块构造、气候、交通、人口、农业、灾害、地球仪知识、中国的疆域等地理主干知识,多为初中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而且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广。另外本试题加强了对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13题第(5)小题,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特征,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分析,找出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有大面积沙漠的原因。突出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立意较高。还有选择题13478、等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地理学习方法。

4、突出了对地图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本套试题共出现各种图表6副,综合题所有试题都是以地图为载体,几乎可以说达到了“无图不考”的密度。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利用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考查,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取有用信息、判断问题、总结事物特征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5、运用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渗透对乡土地理的分析

本套试题一个最突出的变化是试题当中出现了对乡土地理的考查。如选择题9、综合题13题第(1)、(2)、(3)、(4)都是以甘肃或者庆阳地理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分析、读图、判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乡土地理在本试题当中的渗透,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会引导教师今后在教学中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教材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个新教育观念的确立与验证,在试题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6、加强了试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0809年试题相比,试题的综合性增强了,如选择题34及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又突出读图能力的分析。综合题13则既综合考查学生的识图、填图能力,又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不仅考查位置判断,也考查成因分析。选择题8和综合题13题第(5)小题应该说试题设问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能体现出本试题的时代性特征。

7、试题不足之处

部分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但对答案的要求过“死”,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综合题13第(5)小题:[甘肃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有大片沙漠分布。请你说说这里为什么分布大面积沙漠?]这道试题我认为学生可以从沙漠成因的任何一个角度答题都可以,只要内容正确即可得分。但是,答案给出的只能从自然原因答题。试题中并没有要求只分析自然原因,那么人为原因呢?有好多学生是从人为原因进行分析的,那应该是对是错?如果对则不符合答案的要求,如果给错则不符合实际,令阅卷者和答题者都会困惑,甚至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怀疑,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建议开放性试题必须设置开放性的答案标准。

二、试卷分析(随机抽取样本100份试卷)

选择题难度与区分度分析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2

2

2

2

2

2

2

2

2

2

平均分

1.87

0.5

1.57

0.93

1.9

1.73

0.87

1.73

1.63

1.53

标准偏差

0.09

1.06

0.30

0.76

0.07

0.19

0.80

0.19

0.26

0.33

 

0.93

0.25

0.78

0.47

0.95

0.87

0.43

0.87

0.82

0.77

区分度

0.18

0.46

0.30

0.39

0.08

0.26

0.41

0.26

0.27

0.24

综合题难度与区分度分析表

 

11

12

13

 

4

6

10

平均分

0.6

1.85

2.7

标准偏差

2.40

2.93

5.16

 

0.15

0.31

0.27

区分度

0.46

0.41

0.43

 

试卷整体难度与区分度表

 

 

 

平均分

 

区分度

选择题

20

14.26

0.71

0.32

综合题

20

5.15

0.26

0.43

 

40

19.41

0.50

0.29

 

1、选择题:

从答题整体状况看,选择题正确率高于综合题,平均得分14.26;难度约为0.71,区分度约为0.32。选择题中第13568910题的得分率较高,第247小题得分率较低。第2小题正确答案是A选项,相当一部分学生都选择了B,原因是学生对世界六大板块分界线及其位置模糊不清,导致失分率高,也说明学生在平时课堂中只关注老师列举的“板块构造运动”的常用例子,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红海的扩张、地中海的缩小等,对相关知识的扩展、迁移能力培养不足;4小题正确答案是B,相当一部分学生选A,原因是根据气温曲线与降水量图分析气候类型的方法掌握的不完整,有的反映出只对气候分析或者只对于降水量分析上,没有严格的按照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基本方法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第7小题正确选项为C,不少学生选择了AD,原因是学生审题不仔细,没有按照题设要求对比海南岛与俄罗斯的差异性,从学生错误答案中反映出只考虑的是海南岛的自然景观特征,而没有分析形成这种自然景观的根源是纬度低、气温高这一基本因素。说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

2、综合题

11题利用经纬网图设计了2道小题。覆盖了经纬网的基本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经纬网的掌握程度。该题基础性强,但失分率很高。第(1)小题是据图判断A点的经纬度,学生一是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经纬度的数值,二是不能确定东、西经和南、北纬,三是书写不规范。第(2)小题判断东西半球、五代划分及高、中、低纬度划分,学生的答案则是千奇百怪。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第13题利用甘肃周边地区略图,设计了4个小题。覆盖范围广、地域性强,学生失分率也比较高。第(1)小题要求在图中填出兰州的位置,好多学生不能正确填出,原因一是学生基础不扎实,不知道兰州的位置。二是学生读图能力差,铁路、河流分不清,所以失分严重。体现出学生动手能力差。第(2)小题填空应该是莫高窟,学生表现出一是不知道是哪里,二是错别字多。第(3)小题是在图中填出庆阳市,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很低,原因在于我们的乡土地理教育没有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重视,地理教育远离了生活、远离了自己的家乡。第(5)小题学生答案多数要点不全,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不到位,虽然都有长篇大论,但几乎不得分。所有这些问题都集中反映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识图、填图的能力不足。

三、教学建议

1、领悟课改实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

本套试题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不够扎实,而现在我们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但学生的能力发展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凭空发展不了学生的能力,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自然地理和农业、工业、聚落、交通、人口等人文地理为基础进行全面的掌握。对于概念的教学,着重应让学生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和适用条件,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常用的基本原理关键应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如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意义;天气与气候;等都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动态演化,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去应用、去理解。

2、进行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学习工具,它为地理教学提供地理事物空间格局、空间联系和空间过程相关信息。因此,以地图运用为主体,与地理基本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探究式的现代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具有空间观念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关于地理分布的教学中,单纯的运用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如何呢?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大气环境的学习一直是个难点。在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地带性特点的学习中,如何使同学们真正的掌握这些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一直都是难以攻克的问题。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关于该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的知识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多数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遗忘,根本不会得到知识点的积累,更不要说地理素养的培养了,既浪费了时间,也消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同样的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稍做调整,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古人早已言道:授人以鱼,毋宁授之以渔。同样是关于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学习,我认为可以通过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种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以后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在该课教学中,教师提出学习内容是热带雨林气候的分析,在图中指出该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附近南北纬10°地区,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大气环流和地球运动知识分析此地太阳辐射和降水的特点。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学生知道赤道附近太阳直射时间长,形成热量积聚的赤道低压,降水丰富,从而得出此地的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通过自己的分析学生知道了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特征可以称为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地理要素分布图的导向作用,运用地理学习中传统的比较法和探究式方法相结合,既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趣味性,又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魅力

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各种日照图的判读,没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很难理解的。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如综合题13要求学生准确定位兰州和庆阳)。读图过程中,只有对地图反映的实际范围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通过读图获取正确的解题信息。在区域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关键经线和纬线所经过的地区为切入点,用这些关键的经纬线把全球分成不同的几个区间,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记忆,使他们能很快地掌握用经纬线和经纬度来进行准确的地图定位。地图的空间定位还可以利用特殊的地理事物。如中国的长江、巴西的亚马孙河等等。

3、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会有许多问题与地理学知识密切相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中心是“探究”二字,是学生的研究活动始终贯穿于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选课题,学生自选课题必须经老师的审批,以保证选题体现学科特点。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对象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对象不再仅限于课本中成熟的科学结论或现成的地理资料,而是由鲜活的地理现象构成的一个个研究专题,这需要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独立地分析和解决真实的地理问题。学习对象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将自己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联系起来,有力的推动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年九月一日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