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 (记者 贺怡欣 魏博庆) “三孔窑洞,三间土房,一盏油灯。一个叫张景文的老师,一位叫霍建德的校长……穷苦农民的孩子从此走进了学堂,读书、认字、明白革命的道理。于是,贫苦大众有了翻身的希望……”5月22日,从华池县南梁镇列宁学校的操场上传来一阵阵朗诵声,这是列宁学校的学生们在为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排练节目。
走进列宁学校,一座飞檐雕花、四角上翘的门楼,三孔朱红色窑洞形的拱门,一块黑底的牌匾上镶着四个金色大字——列宁小学,校园正前方一尊白色的“景文雕像”让人肃然起敬。
据列宁学校副校长高发介绍,早在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华池县创立了第一所红色学校。战争年代,几经搬迁,后来落址到南梁镇荔园堡村。1986年,列宁小学与南梁初中合并为列宁八年制学校,后更名为列宁学校。现在的列宁学校有学生600多名,先后获得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红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示范网校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两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采访中,记者看到,列宁学校的每间教室都设有红色图书专柜,书柜里放着校刊《景文》、校报《星火》及一些革命英雄事迹读物。在高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千秋星火耀童心——红色童谣读本》的校订本。这是由学校自编的传承红色精神校本教材,此前学校已编印了两本。高发说,学生们很喜欢看这些红色读物,有时还带回家去读。“如何保校园一方净土,护心头一片蓝天?”“什么是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列宁学校坚持以“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为主题,挖掘和弘扬“南梁精神”的时代内涵,实施了“1410”红色教育工程,即传承一种精神——南梁精神,开发四类校本课程,实施“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以及剪纸、刺绣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学习优良的革命传统。
“每年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组织新入学的学生参观校园,了解校史,让学生在张景文烈士雕像前聆听烈士办学事迹,并默哀悼念;在乡土文化知识墙、列宁小学旧址前沐浴红色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高发告诉记者,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还实施了“弯腰工程”,在校园内提倡弯腰捡拾垃圾、弯腰问好的文明行为,与“南梁革命纪念馆”合作,开展“我是家乡小导游”活动,每天利用早操时间练习。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