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列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确保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落实到位,教师指导到位,活动组织到位,过程管理到位,特制定本方案,以规范教师的指导行为和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内容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三部分具体实施。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对自然界、社会和生活中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的学习方式开展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研究性学习要使学生: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要使教师:1、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2、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4、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二、教学原则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具有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三、组织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教导处组织安排和协调;科组负责课题题目的制订、评价;年级组负责学生活动的组织安排;课题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开题指导、过程管理、结题报告和学分认定。并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相应部门职责如下:
1、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①审议并通过研究性课题。
②对研究性学习的学分给予最好认定
2、教务处
①对全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管理.
②对活动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负责组织和协调年级组活动的指导与具体管理,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为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
④ 负责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3、年级组
① 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和报名
②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场地安排
负责有关研究性活动的教育和大会组织。
4、指导老师
①负责对自己所指导的课题进行全程指导,管理与评价,为学生提供帮助、建议和鼓励,并具体指导学生最终整理、撰写出论文或做出其它研究成果.
②对本课题成员作出学分评定的初步意见。
5、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其中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社会实践课程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二、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1、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2、社会生产劳动和实践。指在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劳动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 关心国家命运,形成社会责任感。
3、生活学习。指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相关联的实践性活动。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和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
三、社会实践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教导处组织安排和协调;年级组负责学生活动的组织安排;并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完成社会实践课程。
1、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①审议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②对社会实践活动给予最后认定
2、教务处
①对社会实践活动做全面的的组织与协调,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② 负责组织和协调年级组活动,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为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
③ 负责对年级组和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3、年级组
① 负责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管理和组织。
②负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
③ 负责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4、班主任老师
①负责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
② 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出评定的初步意见。
五、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
1、生活学习。指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相关联的实践性活动。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和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
2、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春游和秋游活动。学校组织郊游或远足,观赏当地田园风光、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
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一、社区服务课程的目的
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的亲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的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社区服务课程内容
社区服务属义工或志愿活动性质,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包括:
①公益活动
——爱心献给学校活动;
——社区卫生保洁活动;
——“废品分类回收”活动;
——学雷锋活动;
——青年志愿者活动。
②宣传教育活动
——“传承雷锋精神主题宣传活动;
——环保宣传活动;
——系列社会调查;
——系列主题宣传日活动。
③帮贫助困
——社会福利院的“爱心接力”
——扶贫捐赠活动
三、社区服务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社区服务课程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安排和协调;年级组负责学生活动的组织安排;并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完成社会实践课程。
1、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① 审议并通过社区活动。
② 对社区活动给予最后认定
2、教务处
① 对社区活动做全面的的组织与协调,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② 负责组织和协调年级组活动,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为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
③ 负责对年级组和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3、年级组
①负责对学生社区活动的具体管理和组织。
②负责学生社区活动的具体实施。
负责对学生社区活动的评价。
4、班主任老师
① 负责对学生社区活动的具体指导。
② 对学生社区活动作出学分评定的初步意见。
五、社区服务课程的安排
社区服务学时间: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