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by 葛琦霞
为什么作文写不好
造句若用抄袭方式 ( 或听父母述说抄写 ) ,会养成孩子依赖习惯!缺乏思考永远不会进步-------平常就得累积造句能力,造句差、作文一定不好。
要让孩子造句能造的通顺,一定得让孩子了解字面上的意思,才有办法完整的造句。如:「不如」、「欣欣向荣」.....等!孩子往往仅看字面上的意思,不求甚解的忽略字词代表的意义。
对于字词愈不了解、作文能力愈不好!这也就是孩子为什么会讨厌作文,因为他们的用字遣词很贫乏,甚至很口语话。孩子对字词的理解力状况愈佳,写作时才会有令人惊艳的语感。
在这里要更正大家观念「阅读多并不代表造句或作文就会很好」!因为在阅读同时,孩子并不了解文章里阐述的字义的意思,甚至无法理解一本书所要传达的讯息是什么!
孩子的写作能力差,也是因为不懂得运用!若能在小学一到六年级阶段融会贯通的运用,那么那位孩子作文能力一定没问题。
大部分的孩子写作能力差,还有一个原因是孩子只会应付「考试」,所以写出来的文章都很口语话。
怎样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
让孩子里解字词的意义,遇到无法理解的的字词时,应鼓励孩子查字典。「不会」绝对不是一个错误!做家长的应克制自己的脾气~勿用过多的评量、讲义来复习。而是让孩子理解字义才是首要。
造句练习,只要能做到「口头造句」即可。
把想法以口语的句子先表达出来。
一步一步的练习,就可以慢慢提升能力。
写作的心得
所谓的「心得」,就是心中有所领悟而有的收获,也就是看完一本书的想法与感觉。
有些孩子在写心得时,仅是写出故事大纲,这并非心得。有时询问孩子对于这本书的感觉时,孩子直说「好看、好笑、有趣」,这代表的是一种感受,而非心得!
「心得」意旨反复阅读 (较有难度的书) ,仔细体会与生活中不一样或不知道的事情。
书的内文一定有铺陈,但这并不是心得。当在阅读文章的同时有了「感觉」(我个人认为是对文字产生共鸣),就是领悟!进而引导孩子说出感觉.....若孩子无法从书中说出感觉,可试着引导孩子描述生活中的事情。让孩子叙述「感觉」必须是有技巧的。
孩子若能领略字义,便能连想文字描述的意境。所以先前曾提「查字典的重要」!有如高年级共读的班书「少年小树之歌」,若无法逐一了解字面上代表的意义,便无法连结具体的东西让孩子去体会。回到所谓的「心得」,它并不一定是有形的,有时甚至是无形的。有如「睹物思情」这都是需要引导的。
有没有发现,有些书看了一回仍无法理解书里描述的内文是什么?这是正常的。阅读有时必须反复阅读才会有感觉!对于长篇小说的心得,得从角色找起。描述该角色的特色,对于主角特质的同意或不同意的原因 (看法),再加入自己的想法。记得「写想法,而非写故事大纲」!
孩子在写读书心得时没有想法,是因为有不了解的地方。孩子一定有情绪,但大人须坚持原则 (不帮忙出点子) 孩子才会有机会学习与进步。也就是说大人在教导孩子同时也必须修练自己,要有相当的耐心。引导孩子说出观点,才有办法找出写作的方法。进而培养对生活中的观察。
帮助孩子寻找人生的目标,而非局限在现阶段的成绩、考试!「发现不会」才是学习的契机,做父母不要一时心急而动怒。若因此伤害了亲子关系,反而将学习动机推向瓶颈。
阅读与写作的步骤
朗读
低年级时,父母可朗读故事给孩子听;中年级可请孩子朗读给父母听。从朗读中培养文字的美感。且要ㄧ字一字的阅读!
我们可发现孩子对故事意境无法深刻体会很多都是因为「跳跃式」的阅读。对于字词无法理解,自然对于文章就没有感觉 (也就是前述的心得)认识并了解语词
认识并写出完整句
认识并写出句型
用复句(有逗点的上下句型)完成段落与文章
若没用复句练习,孩子习惯用一句话完成句子,缺少思考、对于写作能力有深远的影响。运用修辞、技巧独立完成文章
关于这一点,讲师暂时不予鼓励。因为葛老师提:现在学校教育方针似乎有些偏颇、也就是矫枉过正。过于注重修辞技巧,孩子写作时叫苦连天。葛老师提醒教师们,有时必须坚守班级原则,以孩子为考虑。先培养孩子基本能力 ( 上述五点 ) 再来要求修辞也不迟。若孩子今日可以独力完成一篇文章,那么就没什么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