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师生关系泛市场化
|
2011年01月03日 09:59:21 来源: 解放日报 |
前不久,某地惊现老师以下跪的方式来 “唤醒”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一事。此事一出即刻引发热议。据说,当事学生还发出了“教师是服务行业,学生是享受服务的顾客”这一言论,着实令人震惊。我们不禁要问:当下师生关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师生间的互敬互爱还能延续下去吗? 作为一名在职教师,近年来在工作中确实感受到师生关系已经发生明显转变。随着时代的更迭,传统的师道尊严与师生之爱正在无情流失。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大众观念的转变。所谓“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正是这一阶段的产物。最直观的表现莫过于现在的研究生习惯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这一商业用语移植到象牙塔内,恰恰反映了商业大环境对传统师生关系的“非正常颠覆”。 二、“学生主体说”在创新教育理论之时,也冲击着师生互动关系。一般认为,这一说法是要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但在现实的教学互动中,如果一味夸大“学生主体”而忽视“教师主导”这一基本定位,就会孤立、片面地理解和贯彻“学生主体说”。应该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体的,强调“学生主体”不能抹杀老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三、片面解读和把握“平等”理念的内涵。师生关系中的“平等”本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老师爱学生,二是学生爱老师。但现在我们更多地强调“师爱生”,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另一方面。任由这一思维惯性蔓延,只怕“教师是服务行业、学生是顾客上帝”的错误观点将日益流行。到那时,教育将彻底“商业化”,这块净土的“神圣性”亦告终结。随之而来的是,教师也将逐渐失去“社会良心”的立场与勇气。 今天,尊师之道渐被遗忘,师生关系日显疏远,师生之爱的稀释、淡漠与流失不仅令吾等教师寒心,也令关心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忧心。应对这一问题,首先要树立合理的市场经济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必须认识到泛市场意识、泛服务意识是不正确的,不能将教育同服务业简单地画上等号。其次,不能将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标准。教育作为对个人心智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领域,任何时候都应坚守自身品格风范,不随波逐流。最后,要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平等观。要努力在师生相互平等中延续双方的互敬互爱,同时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等中华传统美德,充分调动教学相长的作用。石文龙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