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框架下进行,不能过分理想化,以为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
近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其中,语文最受关注,语文教育改革问题也随之再一次成为社会热点。新课改已经推进了10年,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声一直不绝于耳,每到高考前后,由高考作文引发的批评声浪就达到一个高潮。十年教改,语文教育有哪些得失?语文教育改革难在何处?此次语文新课标的修订隐含了哪些改革信号?就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语文标准修订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
主管部门要重视
课改与考试“两张皮”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新课标公布后,语文教育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语文课改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对语文教育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新课改已经推进10年,您能否总结一下10年来语文教改取得的最大突破是什么?
温儒敏(以下简称温):课程与教学观念上有很多争论,但很多新的东西开始深入人心。像“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提到过,但这次通过课改,从理论到实践集中强化提倡,正逐步得到普遍认同,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上都有改进。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共识,这是毫无疑义的,也可以说是课改最大的收获。
记:从2002年左右开始的语文课程改革被人们赋予了很多期许,但效果好像不是那么显著。您认为十年课改未能实现的目标有哪些?
温:课改原来设计的某些“亮点”的确没有得到体现。比如高中课改,希望学生学得主动,有更多的选择,就设计了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占1.25学年的量,其余是选修课。这是很大的改革,是“亮点”。可是,真正按照新课标要求开设多门选修课的学校恐怕不多。有些学校1.25学年必修课学完后,马上转入高考复习。
另外,高考和中考仍然是“指挥棒”。从课改的理论上说,就是要挑战现行应试教育,改变高考与中考的“指挥棒”现象。应当说,有所冲击,有一定的突破。比如,有些省市改革中考的力度较大,不是单纯看一次中考成绩,而是同时参考成长记录与平时成绩。但是实施起来也有很大困难。主要是家长都瞄准重点高中,竞争加剧。高考呢,这些年也有些改进。但目前高考与课改的关系不明确,还是“两张皮”,很多问题便由此产生。
我觉得主管部门对此不够重视,你这个部门抓课改,他那个考试中心不怎么动,不是配套进行。“两张皮”的问题不解决,课改很难顺利推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