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是获得人生幸福的有效途径
——赴北京、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汇报
樊建国
为期十天的考察学习,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也一直在不断总结自己的办学业绩,但我们的业绩集中反应在语言汇报和文字材料上。可是,北京、浙江等地学校的办学业绩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他们的学生文明、快乐、幸福。特别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学生那种自信和大方,更是震撼了我们考察组的每一个人。
学生的幸福肯定是来自于老师的幸福。因为只有老师幸福了,才能把幸福传递给学生。而老师的幸福,则更多地来自于精神领域的专业成长。
“专业”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专门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我的理解是:不可替代的程度。比如扫街道这项工作,清洁工会,农民、军人、教师都会,都可以替代,这不叫专业;但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会,清洁工、农民、军人不一定会,不能替代,这才叫专业。
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别人不可替代的程度越高,说明你的专业水平越高。
各个行业的专业都有自己的内容,教师专业到底指什么呢?传统观点认为是备课、上课、论文写作、教育科研、课程开发等。我觉得这些都属于职业技能,是教师专业的内容,但不是教师专业的全部。因为仅有这些,永远培养不出文明、快乐、幸福的学生。学生的文明、快乐和幸福,更需要育人爱心、工作责任、教学思想和教育智慧。
育人爱心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在他当教师时,班里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家境贫寒,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一定影响。李烈经常为他补习功课。
有一天补课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不停地蹭自己的鞋子。怎么回事?她看了看学生的脚。原来,学生没有穿袜子,脚被冻伤了,在温暖的房间里,有点发痒。
给学生补完课,他拆掉自己的一件旧毛背心,用拆下来的线开始在灯下织袜子。第二天,当他把新织好的袜子穿在学生的脚上时,这个孩子睁大眼睛痴痴地望着她,竟激动地喊了一声“妈妈!”
从此,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渐渐赶了上来,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
一位性格内向、功课后进的学生,就因为一双用爱心织成的袜子,而变得活泼开朗、成绩优秀。
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在爱学生的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爱,在得到学生的爱的同时就得到了幸福。
霍懋征当教师时,曾经有一个学生是全校有名的淘气鬼,家长和老师都管不了他,只要他在班上,老师就无法上课,淘气到外宾来参观,得把他藏起来的程度。就在学校准备送他去工读学校的时候,霍懋征接纳了这个孩子,让他担任班级清扫小组的组长,向学校争取让这个还不是少先队员的孩子参加少先队的鼓号表演,并为他买衣服……在一点一滴的爱的感召下,这个孩子不断进步,很快加入少先队。几十年后,2004年的春节,打电话给霍懋征说:“霍老师,我可找到您了,您答应一声吧,我要给您拜年去,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
霍懋征作了60年的小学老师,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家长告过状,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
霍懋征为中国教育长河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一个字:爱。
细细掂量,这种既要一视同仁、又要千变万化的“育人爱心”,其实蕴涵着的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视同仁的学生观,没有建立关注“全人”的教育观和评价观,那么这种“爱心”便无法实现。
所以,我们说热爱学生是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大节、大德。
工作责任
一位记者在西部采访辍学学生家长的时候,正在辛苦耕作的农民头也不抬地问了一句:我为什么要让我的孩子去上学?我孩子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没有一天也没进过学校的孩子更会发家致富呢!
是啊,读书也好,学习也好,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教育的根本追求是什么?
在我们很多人的概念里:读书、学习、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有份好工作;有份好工作呢,就可以有份好生活……人们实际追求的是拥有一份好生活。这才是送孩子上学的根本目的,“上大学”仅仅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已。
上大学与好生活,在不同的思想指导下,教师教育教学的立意与出发点就会根本不同。如果认为孩子们“上学”是为了“上大学”,那么就会直接指向知识、指向考试;如果认为孩子们“上学”是为了将来有份“好生活”,那么就会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一位教师带学生学习童话故事《灰姑娘》:
第一个问题是:这个故事里面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自然,所有学生都回答说:最喜欢灰姑娘,最不喜欢灰姑娘的后妈和她的女儿。因为,灰姑娘漂亮、善良,灰姑娘的后妈和她的女儿太坏。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会愿意让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吗?
学生开始沉默,然后讨论,最后有一个小男孩认真地讲道:如果我是灰姑娘的后妈,我也不希望灰姑娘参加舞会,因为她太漂亮了,如果她参加舞会,那么自己的女儿就不可能有机会成为王后了……
这时,老师很意味深长地说道:所以说,后妈不一定就是坏人,只是她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的孩子!
第三个问题是:大家想想,灰姑娘的后妈不允许灰姑娘去参加舞会,还把她关了起来,也没有其他人知道并且帮助灰姑娘,那最终是谁决定要让灰姑娘参加舞会并且成为了王后的呢?
学生回答说:是灰姑娘自己!
老师说:对了!记住,你们也许有一个故事中那样不爱自己的后妈,也许没有人知道并且帮助你,但你们自己一定不能放弃自己,一定要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努力争取……所以说,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爱你,你要怎样?
“爱自己!”所有的孩子大声地喊着。
一节课结束了。
我想,这是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负责的教学!
在某大学的考场上,有一位学生不断作弊,监考的外籍老师几次警告他都不听,最后外籍老师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当众对着这名学生跪下来,说,我求求你不要再作弊了,我宁肯教出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不愿教出一个人格上不诚信的学生。这一跪被叫做“震撼心灵的一跪”。
这是以另一种方式对学生的终生负责。
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始终超越不了一个学段的学习,仅仅是为了考取下一个学段这样一个狭隘的目标。在这样的狭隘目标中,瘦肉精、地沟油、有毒牛奶、染色馒头等不诚信事件的出现,是必然的。
教学思想
教育,是思想者的事业。
一位教师有没有教学思想,有怎样的教学思想,无形中就决定了他关于这个学科的教学方向和价值取向。比如:
语文学科,是做好配套练习册、提高考试分数,还是扩大阅读量、加厚学生人文素养;
数学学科,是记住公式、会做习题,还是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
历史学科,是记住时间和事件,还是打开学生以古鉴今的视野。
这些都是关于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师对学科功能的认识水平,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把握程度,以及如何组织并引领学生完成从现象到规律的提升,等等,都是教学思想背后所蕴涵的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要求。
教育智慧
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一次新接了一个六年级班,开学两个星期了,班上一位男生都没有好好看他一眼。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位学生长得非常特别:个子不高,腰是弓着的;眼睛不大,眉毛是耷拉着的;头发不长,但缠在一起;嘴唇豁开了,鼻孔也有点豁开……再深入了解,这位学生压根就不正看眼人,独钟情于小动物,文具盒里总会有一些小爬虫。他不惹事,但痛恨做作业,成绩不好,数学考试总是不及格。原来是形象不佳,影响了他与人的正常交往,造成了他的心理障碍。
思考两天后,华应龙想到了沟通的办法。数学课后,这位学生在花坛旁边玩。他走过去问,“小同学,需要我帮助吗?”他没抬头,也没答应,“我们交个朋友,好吗?”他还是不理睬。停了十几妙,“小同学,我有个地方长得和你一样,你看我的嘴唇上面——”(华应龙的嘴唇上有一块疤)。这次学生抬头了,他眼里流露出惊奇的神色。华应龙接着说,“我这儿是小时候走路跌下来碰的,你呢?”“我也是。”学生的声音很亲近。后来,华应龙在班上称他“小达尔文”,并借《达尔文传》给他看,课上给他展示的机会……这位学生慢慢地变了。他妈妈说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他爸爸说华应龙是孩子的“再生父母”。
这样的教育行为属于什么呢?是职业技能、育人爱心、工作责任、教学思想吗?都不是。它属于教育智慧。
有一位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得了59分,老师借给他1分,给了他一个成功,但同时提出必须在下一次考试时归还10分。从此,这位学生发奋学习,在下一次考试中竟得了87分,按照原先的约定,老师扣掉了10分。他从此也爱上了语文学习。
学生所在学校校长受此影响,他决定在全校后进生中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借分活动。
活动的结果却使孩子们苦不堪言,借1分还10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后顾之忧压抑着学生们的心灵,每次考试结束,等待他们的像是刑场。
老师借分体现的是一种教育智慧。给我们的启发是,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也应该有千变万化的方法。
可是,好经叫校长给念歪了。
大家都习惯于说教育是艺术,艺术需要创造。那用什么去创造教育艺术呢?就是教育智慧。因此,我们说教师的专业素养也离不开教育智慧。
职业技能 术 研究 水平
育人爱心
工作责任
教学思想
教育智慧
我们今年启动了《庆师附小“走向卓越”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工程》,这个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关注了职业技能,比如说上示范课、写教学论文、做教育科研、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术”的东西。但最终我们抛开了这些,把目光投向了“道”,比如在目标任务中就这样写到:通过实施培养工程,使广大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富于育人爱心,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教学思想,拥有教育智慧,教师个人精神追求更加崇高,职业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老师们在研究“术”的基础上,修炼“道”,最终达到事业与生命融为一体的崇高境界,快乐且幸福地生活着,同时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传递给学生。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中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只要自己把工作做得别人不可替代时,就没有人能动你的奶酪。
那么,我们怎样发展自己的专业,别人才不可替代,自己的奶酪不会被人去动呢?
改变心智模式
有一天,一个人从家里出来时,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腿都绊出血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怎么这么倒霉。但转念一想,还好,绊倒的是我,而不是高龄的老母和怀孕的妻子,要是她们被绊倒了,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真是庆幸。于是,这个人急忙搬走了石头,也忘掉了痛苦,他为自己及时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而感到非常自豪和快乐。
选择以豁达、积极的方式看这些所谓的“不如意”,其实反而看到了“如意”,就有了“开心”;而选择以担心、消极的方式去看,即使是“如意”,也能看出“不如意”来,那么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不开心”。所以,快乐和不快乐,不在于别人,而是取决于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就是心智模式。
有人说,爱迪生用了99种材料来做灯丝,结果,他失败了99次。第100次,他用了钨丝,成功了。爱迪生却说自己成功了整整100次,前面,他是99次成功地发现了那99种材料都不能用来做灯丝的。
这就是爱迪生看待成功与失败的胸襟和高度。
那么,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安排的有关专业发展的活动呢?是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专业,还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学校的安排;面对学校的安排,是充满激情地去研修,还是敷衍塞责地去应付;是把发展专业当作历练自己、走向幸福的便宜占,还是当作占用时间、耗费精力的亏吃。
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智模式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就会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对待自己的专业发展。
一位老师给我说:“我在备每一节课的时候,都以有人要听课的心态去准备”。这是教师备课的心智模式
我们在实施《庆师附小“走向卓越”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工程》时,我给老师们说:“我是咱们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你想把你的班级带好,我想把我的团队带好,我想把我的团队带好的心情与你想把你的班级带好的心情是一样的”。这是校长抓教师专业发展的心智模式。
现在的老师,大部分“忙碌而没有成就感,富裕而没有幸福感”,经常生活在厌倦、烦恼、沉重之中。那么,要克服职业倦怠感,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自己的专业。而要发展自己的专业,首先要改变自己关于专业发展的心智模式。
建立个人愿景
愿景:所向往的发展前景,其实是一种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愿景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实用的方法,就是由终点开始思考。譬如说人生六十,你可以先想好60岁时达到什么程度,……当这个明确时,你就知道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要完成些什么;再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
“终点思考”其实挺简单。我们常常知道,9点钟搭乘飞机,8点就应该到达机场,再由此确定几点从家中出发,这就是由终点开始思考从家中出发的时间。
大多数人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愿景,或者说都是一些负面愿景。如果你问他想要什么,实际说出的是他不想要什么。比如说他想要一份更好地工作,其实是他想辞掉现在这份工作。
没有愿景就没有真心渴望的目标,维持现状的心态影响力就会压倒一切。
我们的《“走向卓越”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工程》就是帮助每一位老师建立起个人的专业发展愿景。我们依据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目前存在状态和未来可挖潜质,将培养对象共分为“教育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希望之星”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员确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标准,研修不同的专业发展内容。如:
“公开课”,四个层次的人员分别是:全校示范课、学科组观摩课、年级组汇报课、聆听指导老师的课;
“教育科研”,四个层次的人员分别是:主持省级、主持市级、参与省级、参与市级;
“课堂教学满意率”,四个层次的人员分别是:90%、85%、80%、75%;
…………
这些都是给不同层次的老师建立的个人专业发展愿景。
当真心的愿景建立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力行卓越、用心学习、积极上进,使用的方法简约得当且效果好,就会感到工作很上手,幸福感在与你的志向目标相符的生活过程中就自然产生了。
霍懋征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她拒绝留在大学工作,再三要求去北师大二附小任教,这就是她的个人愿景——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
结果,只用了13年的时间,也就是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周恩来总理称之为“国宝”。
在建立个人专业发展愿景时,最忌讳的是模仿别人的,因为任何人的伟大都不可能通过照抄他人的伟大来实现。
考察过程中,我们在谈到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时,校方表现出很难为情的样子(因为他们在全国各地已经有很多分校)。我说,我们不做你们的分校,不照搬你们的文化,不效仿你们的作法。我们只想通过合作,让你们最佳实践的标杆管理,给我们一些启发,打开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看到什么是可能做到的。
我不认为通过模仿别人能够成就自己。一个组织也好,一所学校也好,要走向伟大,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像近几年我们的一些学校不断地学习洋思、东庐、杜朗口,但是并没有出现洋思现象、东庐现象、杜朗口现象。因为你学的仅仅是作法,支撑这个作法的有他的思想,作法能学来,但思想学不来,所以我们就没有出现洋思现象、东庐现象、杜郎口现象。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尊重规律的态度,改革创新的意识,勇于进取的精神。如果没有自己的东西,一味地模仿别人,永远是跟在别人的后面,只能衬托别人的辉煌。
开展读书活动,我们启动了“六年读100本书行动计划”。 人民教育在报道庆阳经典诵读时,把我们的具体做法作了完整的介绍。完整的介绍一所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具体作法,在这篇通讯中是唯一的,也是《人民教育》的第一次。同时,我们的活动名称“六年读100本书行动计划”作为这个长篇通讯的小标题放在文章中,这也是唯一的。《人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红旗》杂志,《求是》杂志。为什么要完整地介绍一所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具体作法,又要把活动名称作为长篇通讯的小标题?任小艾给我说,明确提出六年读100本书,而且有计划的实施,全国范围内就你们这一所学校,所以才作了特别的报道。
因此,一个团队、一个人要走向卓越,要有自己的愿景,要做自己的事情。
实现自我超越
因主持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而红透了半边天的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却突然消失了,不再主持中央台的黄金栏目。当许多人为她惋惜时,她却躲到国外进修学习去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挑战一下自己。”
很多人都不明白杨澜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其实她的想法很明确,她喜欢当一个靠人格魅力赢得观众的主持人。所以,她告别了暂时令人陶醉的金话筒。
国外学习回来,当我们再来看杨澜做的节目时,她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好评如潮。从战略上讲,是“自我超越”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大忙。
这就是发展专业的第三个核心要素——实现自我超越。
1996年,山东省高密市孚日家纺公司承接了日本大贺毛巾株式会社的毛巾生产订单。
谁知,第一批货就交不出去,70%的毛巾不合格或者说不合大贺的要求。大贺在日本是出了名的交货难,对质量的要求非常苛刻。
工人们、中层干部们生气了,纷纷提出不干大贺的毛巾了,反正他们的订单多得是。
这时候,决策者的思想非常重要。公司领导坚持要干下去,而且一定要干好。因为,他希望通过干大贺毛巾来锻炼队伍。
结果,质量最终达到了大贺的要求,在日本毛巾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荡。
这是一个团队的自我超越。我们发现:一个人、一个组织只有你去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或者现在不会做的事,才有可能获得进步和提高。
我们的《“走向卓越”专业实施计划》在交给老师们讨论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像教育科研、校本课程开发等这些工作以前没做过,难度又太大,担心做不了或者做不好,影响整个计划的实施。我给大家说,上课我们会、而且天天都在做,但做了20年、30年甚至40年,仍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只不过是重复了20年、30年甚至40年。只有你去做这些不会做的事,专业素养才有可能提高。
自我超越的实质就是自己挑战自己,这里的关键词是“自我”。
曾经有一位老师给领导说:“这样的培训每次都让我参加,那就好了”。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
首先,最好的学习是个人自学。我们没有发现哪一位名师名家是在持续不断的培训中成长起来的,只知道窦桂梅在几年的时间里读了3000多万字的经典文章,记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抄了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学后记,聆听了1000多节课堂教学。正是这些,才成就了她。
其次,一个人撑不起一所学校。无论哪一所学校,委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有限、人数有限。在这一种情况下,应该是让大家轮流出去看一看、见一见,怎么能把机会全都给你一个人。既使把机会给你,把你培养出来,你一个人能撑起一所学校吗?一所优秀的学校是一个优秀的群体撑起来的,个体的能力太有限了。
所以,自我超越,核心是“超越”,但“超越”的前提是“自我”,任何的依赖和等待都是无益和徒劳的。
参与团队合作
去年9月份,我们学校付嘉喜老师参加全市小学数学说课竞赛。参赛前,我安排了4位老师给她指导、帮她备课、为她准备。结果,获得了全市第一。竞赛结束后,我给付嘉喜老师说,你请她们吃顿饭,因为没有大家的合作,可能就没有你这个全市第一。
业绩表现既要靠个人的能力水平,也要靠大家的合作水平。我们之所以有成绩,是因为有很多人关爱着我们,他们愿意把一些机会“给”我们,同时帮助我们。再有才华的人,没有这些机会、没有大家的帮助也是很难成气候的。如果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别人对自己的关照,总是从过于自我的角度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己辛苦得来的,就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要得到别人的关爱,自己首先要关爱别人,这种相互关爱的最高境界就是团队合作。
合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交换思想的过程。思想在一个团队中流动,它使得个人得以实现在独处时无法完成的洞悉和领悟。因此,在团队合作中,每个成员都比在其他情况下更能迅速地成长。
我们计划每年举办一届“卓越杯”教师专业素养大赛,目的就是给老师们搭建一个团队合作的平台,创造一种参与团队合作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家成长得更快。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为什么呢?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听取别人的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养成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其实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现在的我们,要想更好地参与团队合作,就要不断地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发展专业四个核心要素,改变心智模式是价值观问题,建立个人愿景是使命观问题,实现自我超越是行动观问题,参与团队合作是群体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