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品茶微信wx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135模式课堂 > 【课改名校】东庐中学——追求教育的本真

【课改名校】东庐中学——追求教育的本真

2011年12月23日 13:25:31 来源: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访问量:836

          

东庐中学——追求教育的本真

         东庐中学地处溧水县永阳镇,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中,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中苦苦挣扎却每每以失败告终,并因教育布局调整一度被确定为撤并学校。从1999年开始,东庐中学大胆尝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初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寻求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终于摆脱了困境,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短短的几年内,东庐中学先后获得南京市的三项极具“含金量”的荣誉:“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素质教育创新奖”、“优秀师德群体”;2004年10月南京市教育局发文推广东庐中学的教改经验;《江苏教育》2004年第12期刊发长篇通讯《东庐: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全面介绍了东庐中学的新生之路;《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日在头版头条以《减负增效靠的是“讲学稿”》为题介绍了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全国各地已有近3.5万人次的教育同仁来到东庐山脚下、秦淮河源头取“经”问“道”,许多学校和老师几进东庐;东庐已与大江南北的许多学校结为“友好学校”,东庐老师已向省内外送教开课百余节;各地借鉴“东庐讲学稿”形成的“导学稿”、“研学稿”、“学案”、“导学案”等纷纷出炉……南京市教育局制定的目标——让东庐经验“指导全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已经和正在成为令人欣慰的事实。

一、形成了新型的管理模式
    东庐中学教改的核心是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引起了教学观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原有的要素在“讲学稿”的模式下激发了生机,提高了效率。
    1、实现了资源共享
    教师是最大、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东庐中学打破以往教师之间各自为阵的陈旧模式,重新整合人力资源,扎实推行集体备课,实行捆绑式考核,倡导真诚合作与健康竞争。“讲学稿”则是集体备课的产物,是群体智慧的结晶。
①“三定”“三有”。为制定高质量的“讲学稿”文本,学校规定每个备课组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每次集体备课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主备教师要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方案,其他教师不是做听众做看客,而是要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②规范流程。东庐中学新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在这个全员参与、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为复习教学的重、难点。
③价值界定。庐中“讲学稿”的编制过程环环相扣,务实而有效,是能操作可达成的。其价值在于:既加速了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又促进了骨干教师的进一步提升;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减轻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既体现了充分协作、博采众长,又留有个人发挥、公平竞争的余地;既有教师群体动态的合作研讨,又有教师个人静态的自主建构。
在东庐中学,备课这一基本教学环节实现了资源共享最大化。
2、实现了教学合一
在对东庐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100%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总是”或“经常是”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同样,100%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师生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其表现为:
①师与生充分互动。在学生充分预习“讲学稿”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教学中,目标明确,话题集中,教师易于解除束缚,开启思路,更多地创设情境,学生思维容量也随之增大,表现机会也随之增多,不断产生兴奋点,教与学、说与思、说与做配合紧密,课堂节奏快、效率高。
②教学观转变到位。在东庐中学,“讲学稿”既是师生联系的纽带,也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讲学稿”)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讲学稿”)走向教师的转变,优化了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在家能独立自主地预习新的教学内容,积极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到学校和课堂能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寻求结论。教师则通过编制“讲学稿”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导学,诱导发现,引导迁移,鼓励创新,并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的启发。因而,东庐中学的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是合作的、发展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也愈加明确。
3、实现了管理创新。
①、废除了两项管理制度,推行新的课外辅导方式。
首先是停止补课。从2000年起,学校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杜绝初一、初二双休日补课、初三周日及寒暑假补课。其次,取消竞赛辅导班。各类竞赛辅导由课外转向课内,由集中辅导转向日常教学,在“讲学稿”中设计能力提高题。新的课外辅导方式是 “周周清”:即每周对当周学习不能过关的学生进行义务辅导。“周周清”采用补标测试的形式,以个别辅导为主,集中讲授为辅;以学生自我纠错为主,教师指导帮助为辅。
②注重将外在强化管理转为教师自我约束。“讲学稿”的使用使庐中教师有形约束减少了,但无形的约束和责任却时刻存在,因为由自己主备、签名的“讲学稿”,其质量的优劣高下会受到相应的评判:讲学稿既是对自己业务水平的检验,更直接影响自己在学校群体中、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形象。由开始学校不准补课到现在教师不肯补课,教师把大量时间节省下来,潜心教学研究,追求平等合作,致力共同发展,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轻负担,高效率”。
③注重结果量化转为关注过程的优化。教改使庐中的领导从检查员、考核员、统计员的角色中走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管理之中。一使教学管理前移,由花很多精力检查备课笔记、作业批改前移到指导“讲学稿”的优化,变中途的督查为事前的指导、服务,抓住了教学管理的源头;二使教学管理下移,由只注重教法研究转变为突出学法研究,更多地围绕学生做文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三使教学管理上移,由把教师工作视为一般的教学业务和操作技能而提升为一种事业追求、一种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建立了亲善的生存环境
人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创设亲善的生存环境、协调的互动环境、健康的发展环境。经过几年的改革,东庐中学的实践者们认识到,教改的最高原则是激活各种积极因素,建立崭新的教学关系,促进教育生产力的提高。
1、改善了师生关系。
在东庐中学,师生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它以师生互相尊重、彼此学习为基础,体现了教学的社会属性。
①课堂洋溢人文关怀。东庐中学的课堂教学是紧张的,学生思维密度大,师生互动频率高,压力处处可见,但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学生人格受到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受到高度关注;师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相互质疑,甚至学生可以当堂指出老师教学中的差错,教师与学生可以协商确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进度。课堂能经常听到这样的征询意见:“同学们,我这样讲课行不行?”,“老师,我们认为这道题可以这样解。”,“这是××同学给我的启发”,课堂成为一个强力磁场,紧紧凝聚着师生的饱满而愉悦的情绪。
②课外充满师生情义。东庐中学的师生随时随地可以聚在一起,探讨问题,如同在课内一样,照样争得面红耳赤。师生经常举行同台竞技活动,如元旦师生足球赛、卡拉OK赛等,师生有时是伙伴不分彼此,有时是对手各不相让。学校不设“校长信箱”,学生有看法有想法可以直接找校长,当面提建议、提意见;班主任与学生长期坚持开展以周记为主要形式的“心灵之约”交流活动,学生乐于向老师说真话,叙真情,老师以评语形式真情回复,疏导心理,指点迷津,引导做人。
③师生评价客观公正。由于师生共用“讲学稿”,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双方给予了对方更多地关注和期待,也使相互的评判有更切实的依据和更科学的标准,从学生作答“讲学稿”以及课堂参与度和效果上,教师能作出关于这个学生三维目标达成度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同理,学生亦可借此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师德修养诸多方面作出大致准确的评判。
2、融洽了干群关系
在东庐中学,没有激烈的人际冲突,没有重大的原则分歧。校长主要精力不再用于做棘手的思想工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教师对干群关系也不再敏感,不再担心领导心存偏见,厚此薄彼。
①思维的转变。校领导认为,广大教职工是教改舞台的主角,承担最繁重、最艰辛的教育教学工作,因而校领导应常怀感民之心;广大教师认为,校领导是思想的引领者,是改革的筹划者,是业务的指导者,为教师的成功搭建了舞台,压力重、风险多,因而教师应常怀感激之情。在东庐中学,没有谁是领导谁是群众的鲜明概念,只有分工的不同,更准确地说,所有东庐中学的人心中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庐中人”。
②人情的转变。东庐中学积极营造家庭式的和谐团队。平时哪家教工有个婚丧嫁娶或遇到困难,学校领导便到场帮助安排解决。逢年过节,学校总要在电视台为教工点歌,送去温馨的祝福。每年中秋节,校领导总要与客籍老师一同联欢,共度佳节。同事谁家有个事,也是相互凑份子,送心意,不图多少,只图个热闹、图个人气。
③评价的转变。教改使东庐中学建立了以定性评价、激励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各种对应关系的评价与教学同行,与发展同行,注重过程,尊重多元,评价的宽容和包容为教工营造了创新与提升的广阔空间。
如今的东庐中学福利待遇依然不高,但学校却在教改推动下成为广大教师员工价值实现的舞台,成为心灵诗意栖居的家园,因而它是温暖的、让人眷恋的。
3、优化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系
东庐中学优化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并不依赖情感“公关”,而以自身的努力和实力打造形象,社会各界的反应是检验学校形象的“试金石”。
①家长信赖学校。东庐中学的办学理念里有这样一句话:“尊重家长、让父老乡亲感到满意”。东庐中学对各类学习辅导用书说“不”,对双休日和寒暑假补课说“不”,家庭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对具有歧视性的快慢班说“不”,学困生受到充分尊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都说:“孩子放在东庐中学读书,放心!”
②社区感激学校。东庐中学与社区交往的原则是:依托社区,服务社区,引领社区风气。学校体育设施、电教设备等资源慷慨地对社区开放。学校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学校教工篮球队作为镇代表队参加全县比赛获得冠军,为社区争了光。
③领导支持教改。县教育局、镇政府对东庐中学的改革给予高度肯定、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县教育局领导利用不同的场合和机会,深刻阐释庐中教改的意义,倾力打造对外交流窗口,使庐中经验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具示范意义,并在人事调配、招生政策、教师培训等诸多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市教育局、县政府、镇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也纷纷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为东庐中学深化教改、加快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三、构建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改是革除阻碍学校发展的弊端,拨正前进的方向,激活各种积极因素,为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东庐中学,这样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1、校长教育思想端正。
①坚持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管理。庐中的几位校长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抱以高度的认同,凭着坚定的信念与艰苦的探索,抢抓教育“重新洗牌”的机遇,赢得了发展的主动。庐中校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不是搬来一堆理论,更不是叙述一堆困难,而应当变为内心的诉求,应当迈出坚实的脚步。他们坚信校长管理的本质是思想的引领,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观,追求全面、全员、全程的质量,文化课考试在全县全市一直名列前茅,所有“副科”教学规范有序。起步之初,他们无法回避众多怀疑的目光,但他们从未动摇,执着地迈步向前,终于赢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同。
②有办好农村教育的崇高理想。庐中校长认为,农村中小学最应当追求“以人为本”,因为受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制约,无法享受优质教育的更多的是农村孩子。通过教改,把农村教育搞好,让乡村孩子享有城区孩子、名校孩子同样的阳光,这应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农村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因而,庐中的领导不甘平庸,不畏艰辛,不辱使命,带领全体教师把一所薄弱的农村初中打造得有声有色。
2、校园生活回归常态
东庐中学之所以没有因厌学而逃学、辍学的学生,之所以所有学生都获得身体、心理、智力诸方面和谐的发展,源于学校生活的丰富、温馨和健康。
①生活内容。上半年有全校性田径运动会、歌咏比赛、书法比赛;下半年有文娱汇演、初一拔河比赛、初二篮球联赛、初三足球联赛、英语口语演讲大赛。校园小广播每日一播,有校园新闻,有重大时政,也有“老鼠爱大米”。学校橱窗不停地展出学生的剪纸、编织、绘画、硬笔书法等艺术作品,也有“性知识问答”。学生自编的《征帆报》让百科知识在此汇聚交流。学校有鼓号队、排球队、美术班、奥数班等。学校坚持每届初三学生春季赴大都市观光一天,走进教育基地,走进风景名胜,走进知名大学;初一、初二年级每年在县内观光实践一天,让学生走近大自然、走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教师每学期举行篮球赛、男女乒乓球、羽毛球联赛、卡拉OK赛、文艺联欢活动。暑假教师旅游不只是游山玩水,而是将休闲、观光与到各地名校观摩交流有机结合起来。
②生活理念。成就事业与享受生活,二者缺一不可。与教学质量一样,东庐中学师生的校园生活令同行欣羡,庐中人追求的不是什么现代气派、时尚品味,而是一种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在内的、回归常态的生活。他们认为,校园生活的回归其实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人性本质的回归;追求朴素的教育与追求朴素的生活本质是一致的,朴素意味着真实,真实意味着健康,健康意味着苦中有乐的和谐;学校的发展、人的发展,并非遥不可及,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全程的苦乐相随。
3、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重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才能抓住发展学校的内驱力、原动力,只有教师发展了,才会有教改的真正成功和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东庐中学在塑造一支善于反思和终身学习的师资队伍方面做了有价值的尝试。
①听说读写促成长。听: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教师多次全员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多次聘请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人士到校对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说:集体备课说课讨论;月末研讨日全校交流发言;组织教师走上南通、苏州、镇江、南京等地名校的讲台,与名师切磋技艺。读:为各专业教师订阅了教育杂志提高理论水平。写:要求教师写心得类的读书笔记;写反思性的课后记;写实践性的论文(目前已有数十篇在国家级、省市县级获奖。)
②课题研究促发展。东庐中学申报了省级重点课题“东庐中学‘教学合一’模式实施策略实证研究”,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子课题,教学与科研,教学同培训,自我培训与校本培训达到了有机地融合,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
东庐中学的教改虽然尚在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但由于各种要素之间呈良性互动,学校已现出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一位知名教育专家在多次考察了东庐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东庐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改革,只是一种手段,一条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讲学稿”凝聚了一种精神、一种智慧,激活了应当发展、需要发展、也可以发展的人。虽然这里全是乡村的孩子,但他们没有委琐之态,面容灿烂,灵气十足,在平凡的生活中自信地成长;这里的教师并不来自知名学府,但他们毫无卑微之心,恪守情操,秉持信念,满怀激情地登上了一方价值实现的舞台。东庐中学的教改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完全能够享受优质教育,乡村教师完全能够实现职业抱负,乡村教育完全能够演绎辉煌。


[信息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江苏名校网]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