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很多学校以课题形式都在研究,一些成功的经验正在推广。如浙江省金华一中、北京市三十五中,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洋思中学等。这说明这种模式引起了教育界同仁的高度重视,它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甘肃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于2009年3月启动,我校作为省级课改实验样本校在借鉴了前期样本??胃氖笛榈幕∩?,结合自己的教学现状,在新课程理论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导学案”教学模式实验,开展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的有益探索,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全面落实了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达到良好的教学收效?;毓艘荒昀吹慕萄а芯坑胧笛?,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模式有其深层次开发的价值,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ㄒ唬?ldquo;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概念
学案导学模式研究起步较晚,对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尚未完全澄清,对学案的概念界定,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观点一:学案即学习方案。如“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课题的学习方案”。
观点二:学案就是学习材料。如“学案是把教学目标、预习任务、知识重点、教学步骤、评价任务等编写成供师生使用的学习材料”。
观点三:学案就是案例。如“学案是在教案基础上,为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
由此可以看出学案不仅仅是一份学习材料和案例的呈现,它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可以认为学案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方案。
结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案, 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课堂活动方案。“导”既教师引导,包括课前预习、上课、练习、复习、兴趣与 能力培养、课后应用等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课堂上主要以“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主要是情境创设、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学”既学生自主学习,包括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的自主预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课后,学生自主整理、归纳、复习巩固,形成能力。所以“导学案”教学模式包括课前、课中、课后,是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合作式的教学模式。
?。ǘ?ldquo;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定位
首先,它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J. Piaget)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因此,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习者有效思考,可以让学习者在认知上达到不平衡,并利用这种不平衡来刺激学习活动,利用原有认知结构针对新知识的不同情况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正是新课程意义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其次,它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指出:“教育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潡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可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是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核心,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目标。而“导学案”是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它把“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到了课堂教学之中,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自主获取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
第三,“导学案”教学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有效实现了新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在以学科知识、学科体系为前提的理论框架下,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高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传授与知识灌输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少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与价值观。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一般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的,或者笼统地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一直在挤压着学生的主体性,过多地干预和介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这种理解不足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主体地位。因此,造成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导学案”教学的提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使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得到有效保证,也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得到了有形的体现。
第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实施“导学案”教学后,根治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代之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从学生参与状态看,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从学生参与广度看,人人参与学习,实现了“面向全体”与回归主体。从学生参与方式看,有独立学习,有小组探究,有全班讨论,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关注学生自主活动,更关注教师适时引导,课堂教学实现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由追求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总体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环节和结构,增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性和民主化色彩,课堂真正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五、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巨大冲击。它超越了教师一般意义上的备课方式,而从师生共同参与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活动,要求教师既重视教情,又重视学情,既注重学生的学,又注重教师适时的“导。”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化、活动化。这就从“制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了教师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行为,较好地解决了由于教师容易“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另外新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使教师由过去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教师的权威不再高高至上。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指导的能力、激励的艺术。同时,学案的编写促使了教师钻研教材,搜集资料,选择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三)关于“导学案”模式应用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好教案与“导学案”的关系
教案是传统教学中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编写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的讲授方案。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 而“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及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活动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于学生“会学”。“导”“与”学“是两个核心概念,“导”指教师的引导, 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学”指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
2.“导学案“教学设计要依据以下原则
⑴主体性原则; ⑵引导性原则; ⑶差异性原则; ⑸系统性原则; ⑹探索性原则 ; ⑺减负性原则。
3.“导学案”编制要避免习题化倾向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就得大量做题,所以在设计学案时,机械照搬课本内容,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成一道道的习题,认为这就是“导学案”。如果按这样的“导学案”进行教学,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就容易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发挥学案的优势,更谈不上“以学论教”。 所以“导学案”决不是单纯的一份作业,也不是一本“练习册”,编制学案一定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工夫,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通过学习提升能力的作用。
4.“导学案”教学不能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的课程改革,有弱化甚至无视教师讲解和点拨作用的倾向。有些教师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不引导。学生如同行进中的汽车,没有路标,盲目探索,结果不仅效率低,而且出现了很多学习上的“死角”。所以教师不能完全放手不管,更不得放任自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了解情况,掌握全局,及时参与、指导。教师实施教学中要把目标交代清楚,及时检查学生的学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适时讲解、点拨.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掌握知识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做到会学、好学。
总之,我们经过一年的实验与探索,“导学案”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重课标、重引导、重互动、重反思,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科学的、成功的。但在实际编制及使用过程中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引发出许多问题,这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