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品茶微信wx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实践 > 华池县列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华池县列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4年04月27日 17:57:22 访问量:1696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国家课程,是非学科领域课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以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充分发挥南梁地域特点和红色资源优势,开发以红色教育”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以德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获得实践性学习的机会。

2尝试搜集和处理信息。

3尝试提出和探究问题。

4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体验服务与责任。

6学会合作与分享。

2、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的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三、课程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设计的活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内容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社会关系、社区走访、社团活动、人文素质班级建设、法制建设、市场调查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内容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涉及,如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南梁历史遗迹、名人思想、校园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文化、民间文学、艺术、影视文化、时尚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学生群体、学生消费、学校制度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同学关系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科学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6、发明创造类:主要是从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中发现物品的缺点,进而提出改进的措施。以科技创造为目标,进行科技发明尝试,争取取得成果,然后应用于社会并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是指参加学校或家庭附近所在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内容包括:

 1、社区文化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文娱活动等。

 2、社区环境建设:参加社区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如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社区学校辅导、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等。

 3、社区管理参与活动:调查社区社情,参与社区规划,提出社区建设合理化建议,体验社区干部的管理工作。

4、志愿者活动:在学校建设的德育教育基地,以班级、级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如到镇敬老院给老人关心体贴的服务。

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1、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培养生活技能和主人翁意识,如日常劳动卫生工作、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和值周班劳动(以班级为单位)。

2、军训: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参观和郊游:组织专题的参观考察活动。

4、德育基地活动: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建设法制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现代工业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实践活动。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社团活动:参加1-2个校内学生会社团部登记的社团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四、课程实施

1.课程组织及职责

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到位,学校成立领导小组、教研组等活动组织机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教研组主要负责做好本组教师备课、上课和活动资料收集整理等活动。同时受领导小组领导,研究并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学校、年级、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

 (1)领导小组

组长:柴建平  

副组长:高发

组员:校委会成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

  (2)教研组

组长:高发

成员:李博 余国栋  蒋仕奇 王省红 高明彦

  2.课程管理

(1)活动基地建设:为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学校建立相对固定的学生活动基地。列宁小学旧址、南梁革命纪念馆、景区绿化、敬老院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

(2)活动主题选择: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中设置了三大活动板块,各年级每学年共有6个活动主题可供参考、实施。指导教师原则上每个板块的主题都要进入课堂,开展活动。为了尊重班级实际情况,指导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的主题外,根据班级特殊情况,既可以在学校规划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主题,也可以自己开发主题,设计活动内容,但在实施前要上报教导处。

(3)活动实施要求:活动前,各个班级的负责老师制定指导计划及实施方案,并报于教研组。任课老师要根据课程的三个实施阶段,认真开展活动,教导处不定时进行检查。

(4)学生活动成果:各班要注重对学生活动材料的收集与积累。具体方案实施的成果每月上交一次,教研组长收缴并检查。

收集的资料包括:活动的影像资料(包括老师和学生的作品),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体会、感悟、反思等写成的活动日记或感悟,小组活动记录表等。

(5)教师活动考评:采用教师自我总结和教务处听课评课两结合。任课教师每月一次的优秀案例及活动总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指导情况,写出教学案例,总结经验。每一个月都要进行活动总结。学校将根据课时计划,每月定期对综合实践课进行听评。

(6)考评制度跟进:学校建立相应的课程考评制度,对在该课程中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奖励。

(7)资源开发并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每一个主题活动资料都要装订成册,供下一年活动参考使用。

3.课时安排:为保证课程正常实施,每周安排信息技术1课时专门综合实践活动课2课时

4.教师安排:充分利用本校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学校赋予教师根据地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季节变化,开设、开发课程的权利

 5.课程的实施

1)活动前教育。由于部分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学生要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等。因此,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

2)精心规划。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或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对活动的计划和地点进行分析和考察,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题性、价值性、实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并尽可能有特色等,杜绝不安全性、功利性、随意性。

3)内容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自主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社会实践可以是参观、访问、考察、调查等;社区服务可以是公益劳动、助残帮困、低年级学生的辅导、管理服务。

4)活动实践。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或服务地的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5)总结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墙报展览等。学生都必须写出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报告、小结、体会、感受等。

五、课程评价

1.对学生评价:以学生成长档案为主要依据,以星级评定为主要形式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参加活动情况充实自己的档案袋,保存所获主要资料。如活动的照片、搜集的资料、体验日记、作品、调查报告等,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2.对教师评价: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其活动效果与质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强化对教师的评价,就是抓住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对教师的评价旨在调动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化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活动方案、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记录以及活动总结、活动成果的等。要求每位教师在期末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并进行课例展示,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予以落实,促使教师不断积累并擅长该案例主题的指导。

3.评价的注意事项:(1)注重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2)尊重多元: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