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这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振奋人心的话。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就是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接受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生存技能,从而为改变个人的命运打下基础。但是现实中,不论是连片特困县的农村学生,还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城镇学生,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家庭贫困,成为很多孩子不能接受相对完整教育的最大障碍;这个障碍不克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同龄孩子就没有平等的就学机会,教育公平无从谈起。
我省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意味着,贫困家庭的孩子,无论是上幼儿园、高中、中职学校或是大学,都将有可能得到政府的资助。这种涵盖了资助对象各个教育阶段和各类教育机构的全覆盖资助体系,将资助范围扩大到此前未曾涉及的职业教育、高中教育等领域,从制度设计上杜绝了资助盲区的存在,使来自政府的关爱没有“遗漏”的角落,这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让众多贫困学子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
例如,义务教育早已实行免费,高中阶段成为贫困学生在继续求学路上难以突破的瓶颈。高中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对其个人来说,标志着上大学的希望破灭;就政府而言,基础扎实、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贫不能上高中,则意味着此前义务教育阶段对基础教育资源投入的相对浪费。现在,将高中贫困生纳入政府资助的范围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助学政策阳光般的温暖,可谓善莫大焉。高中教育的资助政策如此,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同样是这样。
对贫困生资助范围的扩大和资助领域的延伸,体现了政府在这方面的积极作为。如果说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合法正当权利,那么,保障公民实现这种受教育权,则是政府要承担的义务,这也是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就其实质来说,资助贫困生,实际上也可看作政府扶贫战略的重要内容。帮助贫困家庭摆脱困境的各项惠民政策固然值得期待,但从长远来看,资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则是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让贫困不再代代相传的根本大计。通过良好的教育,受教育者提高了自身素质,掌握了创造财富的本领,无论是对于其个人创造亮丽的人生,还是为社会造就有素养的合格公民或有用人才,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从政府投入的角度看,虽然资助贫困生这种“投资”,并不能像投资某一产业项目那样,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成效,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来说,现在的助学投入,必将在可预期的未来,转化为潜力巨大的人力资本,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这样的“投资”,需要政府具备前瞻性的眼光,以及不急功近利的务实精神。可喜的是,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