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程改革,让生命之花精彩绽放
——华池县列宁学校“十二五”课程改革总结
华池县列宁学校是刘志丹、习仲勋等于1934年在陕甘边区创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学校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阳光雨露下成长,期间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关怀,依托社会力量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学校少年宫”、“南梁青少年活动中心”。
学校植根历史,开启未来,坚持以“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为己任,视革命传统为营养基,实施“1410”红色教育工程,培育德育教育特色;视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实施“135”模式课程改革,培育高效课堂特色;2002年就确立了“理念先行、培训提升、制度保障、实践创新”的课改思路,提出了“先推下水,再学游泳”的课改口号,拉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序幕。
2010年荣获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1年被评为庆阳市示范性初中、国第一批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荣获庆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甘肃省“两基”先进单位,2013年荣获庆阳市课改示范校,2014年荣获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2015年被评为甘肃省快乐阳光示范学校、全国“2014—2015学年度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抓德育,凸显以德育人。
1.挖掘资源,构筑红色教育工程
列宁学校的创办开辟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有着光荣的办学传统。学校毗邻“南梁革命纪念馆”,校园内有饱含爱国情愫的“列宁小学旧址”、“景文雕像”、“景文楼”、“思齐苑”“将军苑”。新时代,学校备受社会关注关怀,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夫人齐心来校看望师生,原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临调研并致信勉励、多名老将军及革命后代、亲属来校指导工作。这些,都为实施红色教育储备了丰富资源。
为此,学校立足实际,发挥区位优势,挖掘教育资源,实施了“1410”红色教育工程。即传承一种精神(南梁精神——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求实精神;忠诚于党、无私奉献的大局精神;面向群众、勤政为民的公仆精神。);开发四门红色校本课程(“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南梁历史人文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实施“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每年栽植一棵常青树;每期聆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每期搜集一篇南梁英雄史料;每期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每期学唱一首红色歌曲;每期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每期学讲一个红色故事;每期瞻仰一次革命纪念碑;每期参加一次便民实践活动;每天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
2.开展活动,丰富红色教育内涵
列宁学校的红色教育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应景,而是长期坚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红色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1)营造红色文化氛围.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以“红色”为主题,创办了“英雄少年事迹长廊”、“爱国主义文化长廊”、“安全长廊”,制作了“乡土特色文化墙”、“经典名著文化墙”,走廊、教室内悬挂科学家事迹介绍、伟人头像、名言警句、习主席来信匾额、师生书画作品等;列宁小学旧址保留创建初期的教室,陈列着当时师生生活、学习、办公用品等,学生可以入内参观;创办了红领巾广播站,学生宿舍用革命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各中队、团支部用学生自己心中的英雄命名,校园各部分被命名为“思齐苑”、“将军苑”、“景文楼”、“景文轩”等,功能室被命名为“励志计算机室”、“桥桥书屋”、“宏志班”、“小蚂蚁画室”等都蕴含着不同的红色元素;校园内矗立着景文雕像、景文楼碑记,在校训、校风、学风等催人上进的警世言词中渗透红色的励志之语,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精神。校园成为了鲜活的教育读本,从而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并依托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学校少年宫在节假日开展活动,扩大红色效应,辐射带动周边。
(2)搭建红色教育平台
——开展校史教育。每年组织新入学的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在“张景文烈士雕像”前聆听烈士办学事迹,并默哀悼念;在“景文楼碑”“习副主席来信写真匾”前感受党的关怀;在“乡土文化知识墙”“列宁小学旧址”前沐浴红色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设立红色图书专柜,定期组织学生翻阅校刊《景文》、校报《星火》;收听校园广播《红星闪闪》;浏览校园网站(网站上开辟了“红色教育”专栏)。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深感作为列宁学校学生无比光荣,应自觉养成爱校、爱家乡、爱祖国习惯。
——开展红史教育。一是把红色教育和综合实践课相结合,学校开展“小记者走访老红军活动”、举办“金色十月”诗歌诵读会、“红色南梁”征文赛等活动,“红领巾”广播播报、国旗下献词、“五四”团队创建、“学先烈,爱祖国”主题班队会、“军歌”阳光大课间等。二是把红色教育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开发了四个传承爱国思想的校本课程——“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历史人文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编印了传承红色精神的校本教材《红星照耀陕甘-南梁革命斗争史读本》、《长使丹心贯日月—红色诗词读本》、《千秋星火耀童心—红色童谣读本》。三是把红色教育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改变传统的“流动红旗”制度,以“红领巾班级”评选、“旗手班级”评选、“星级学生”评选等更科学、更人文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在其中渗透红色元素,并制定评选标准。
——抓实常规教育。学校各种常规活动,如国旗下的讲话、间操、劳动、班会、团活动等,都渗透着红色教育,使原有的常规活动负载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重视对学生品质的培养,意志的锻炼,使之迸发出新的活力。实行每月一事,充分依托 “五一”、“七一”、“十一”、等节庆日、纪念日举行校园书画展览、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各种蕴涵红色文化的活动开展和作品展示,丰富红色校园文化的内涵,唤起师生对信仰的追求。坚持深入开展“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使红色教育“春风终化雨,润物细无声”。
(二)抓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实施“青蓝结对工程”。加强青年教师新课标、新教育理论、新师德要求、教学基本功等培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多角度、立体式相互切磋。举行青年教师论坛、落实周周听、评、议课制度,举办青年教师说课、评课比赛,举行“同课异构”、“我的教育故事”论坛、教坛新秀评选等竞赛活动。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实现校本研修由“单一性、封闭性”向“多样性、开放性”转变。
2.实施“课堂打磨工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135”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和目标为依据,逐人逐级打磨,实行个人备、集体备,反复听、跟踪听,精雕细琢,精研细磨,直到达标为止,做强一个年级成就一个年级。
3.实施“名师带动工程”。先后聘请庆阳市名师团队、段天喜名师团队来校作课,建立了列宁学校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举办说课、评课比赛、“我的教育故事”论坛、教学能手评选、优质录像课评选、微课制作等活动,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做好课题立项、研究和鉴定工作,编印《课改实验》、校报、校刊,发挥校园网站、QQ群的功能,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引领教师全面成长。
4.实施校本研修工程。实行教师“十个一”业务自训活动,教师例会论坛制度、业务学习博文制度。实现校本研修由“单一性、封闭性”向“多样性、开放性”转变。
5.实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宽带流量,升级网站域名,更新网站板块,链接资源模块、名师课堂实录,建立了电子备课室、校本资源库,实行了电子备课。开通了网站APP,建立了教师博客群,实现微博空间“人人通”,开辟了教师共读共写栏目,搭建了交流平台,要求教师备课学习一律网络化,通过网络记录教师成长历程,引领教师发展,全体教师均能进行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学校网站连年被评为全国十佳网站。
(三)重创新,引领课改发展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全面构建了“1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逐步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1.创新模式。“135”模式,即一个核心(学案导学);三种方法(自学梳理——展示探究——巩固提升);五个环节(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点拨解疑——检测纠错——小结评价)。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打破过去强调知识传授的局限,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凸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新理念,打造具有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特色。
2.减负增效。过重的课业负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特长。我们大胆改革,取消传统的教案,实行学案导学;取消语文、政、史、地、生等课外作业,实行单元活页作业,保障了学生课堂上思考练习的权利,偿还了自主发展的时间,每周二、三、四下午第七、八节课专门进行班本课程、校本课程教学。实践证明,活动不但没有影响教学,反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学风更加浓厚,成绩不断攀升,实现了减负与增效的双赢。
3. 创新艺术教育改革。把艺术教育与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寻求艺术教育和文化课教学的融合,尝试把社团课程与语文、音乐、美术、写字、体育等学科整合,开发拓展课程,彰显课程特色,不断编织与生成课程文化,尝试走班选课,利用早晨和下午两个时段进行授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避免了特长教师资源短缺带来的矛盾,以此发展学生特长和兴趣,提升人文素养。
4.突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课桌摆放方式,实行小组制,创设环境,烘托改革氛围。在默契的合作中、激烈的争论中,教学精彩不断。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小组配发了磁性展板,辅助教学,为改革搭建平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精彩着教学,成就着师生。
(四)建课程,丰富改革载体。
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实施课程改革,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构思课程体系。制定出台了《列宁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方案》,挖掘本土资源,编印《千秋星火耀童心》《长使丹心贯日月》校本教材,与《红星照耀陕甘》和《古诗文读本》配套使用,完善“经典诵读”课程体系。坚持社团活动、经典诵读课时化,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活动社团化,节庆活动常态化,逐步形成课程体系。
2.生成课程文化。贯彻“完美教室”理念,构建班级文化体系,师生自主设计布置教室,一个个富有寓意的班名、“班歌”、“班训”、“班徽”、“班风”、班级名片等特色文化符号应用而生,一幅幅精彩的书法作品,一张张富有童趣的剪纸、绘画作品,一件件奇妙的科技小发明、小刺绣,引人驻足观赏;一首首童谣,勾起了童年的思绪……书香墨韵为教室增添了文化色彩,器乐弹唱给教室赋予了生命活力。
3.彰显课程特色。尝试把社团课程与语文、音乐、美术、写字、体育等学科整合,开发拓展课程,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激发自信心。举行班本课程、校本课程展演,在校园网开辟卓越课程专栏,充分展示课程建设成果,不断编织与生成课程文化,彰显课程特色。
4.形成“1+5”课程体系。学校在实施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升学需求为终极目标,在全面整合音、体、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设书法课,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白。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开设兴趣班,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学习一技之长。开设文体社团、社会实践、益智游戏、阳光体育、经典诵读5大类26种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1+5”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1、课程改革的理论化水平低,研究成果少,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
2、课程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体系不健全,校本课程标准不规范,没有形成特色。
3.信息化设施、设备落后,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层次低,没有微课、慕课等试验,没有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4.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新补充的教师经验欠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5.教师评价方式还不能适应课改,学生素质评价还不够科学,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6.教研层次、课题研究还不能很好的为课改服务,教研局限性大。
7.教学辅助用房短缺,制约课改工作。
三、今后努力方向
1.从制度建设入手,提升管理效能。再探索教职工考核评价方式,加大绩效工资分配差距,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2.从机构建设入手,形成管理合力。加强教研组、年级组建设,强化管理意识,增强协作意识、科研意识,提升理论水平,提高管理能力。
3.从高效课堂打造入手,推进课程改革。坚持探索“135”模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实验教学行为,突破思想障碍,规范改革行为,抓住课改“病状”,找准“病根”,铲除“病源”,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改革步伐,倾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4.从“青蓝工程”入手,强化队伍建设。继续坚持教师培养“四个工程”,举行新课程标准学习、名师课堂实录观看、教师基本功竞赛、推门听课、跟踪听课等活动,规范教学、引领反思、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校本教研层次。抢抓培训机遇,协调组织好各类教师培训和北师大实验小学学习,实现教师成长。
5.从新教育实验入手,强化课程建设。合理整合资源,创新实践新教育实验工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课程建设,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开设兴趣班,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6.从思品课程改革入手,强化德育教育。规范思品课教学,落实以德树人。坚持“1410”红色教育工程建设,完善德育建设网络,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落实德育提升工程。
7.从艺术教育改革入手,强化素质教育。加强音、体、美、书法教学管理,继续完善艺术课程体系,全面执行国家课程,落实校本课程教学任务,渗透体艺生科2+1+1+1项目,探索艺术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8.从习惯培养入手,规范课堂教学。强化写字姿势、握笔姿势、汉字笔画、笔顺等常规习惯培养,从源头上解决书写能力差的问题;彻底纠正小学生唱读课文错误行为。加强科学、思品等学科的监管力度。
9.从网站建设入手,推进信息化建设。把信息技术建设作为课改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规范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接通教室宽带,优化校园网站建设,充实更新校本资源库。
10.探索研究更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让评价指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11.从改扩建项目入手,改善办学条件。积极配合项目办和施工单位,办理学校改扩建项目手续,加快工程进度,精细施工确保质量,彻底改善办学条件。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