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就要来了,我们在阖家团聚、纳福祈祥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涵养文明素养。
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凝炼价值的传统节日,不仅有吃喝玩乐等物质化内涵,更富含精神营养和道德营养。营造社会祥和的同时,更营造出内心的优雅、品德的高尚、行为的坦荡。得到精神上的“万象更新”。这才传统节日经久不衰的主因:促进了社会和人心的精致、玲珑和优雅。
比如酒文化在助兴添趣之余,应该少一些“比拼”、豪饮、酒醉开车,少一些“感情铁,喝吐血;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等不良酒文化,而多一些不劝酒文化、理性喝酒文化、喝酒不开车等。让酒杯里倒出酒的同时,也能倒出平和、淡定、绅士风度。既能喝出情调、氛围,又不伤害健康和安全。
再比如外出购物、出门旅行、与人打交道、逛庙会等等,“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我们在考虑自我需要、自我方便的同时,更要多考虑公共规则、公共道德和内在的秩序感,不因为内在的“小”的需要,而损害公共利益和形象;不因为“私”的需要,而使出各种不文明、粗鲁和野蛮行为。要站在精神的高地、心灵的高处,杜绝疯抢商品,庙会上踩踏文物、乱扔垃圾、乱投钱币、随意丢弃杂物等等,给年文化增添更多彬彬有礼、相互谦让、内心的微笑。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只要我们能多一些积极的担当、精神的超越,更愿意把自己当作“文明的蜗牛”,哪怕做出的仅仅是一种“厘米的推动”,对文明发展、道德升华,也是一种“微而著”的推动。比如“春运”期间的青年志愿者,为春节提供各种温暖服务的爱心团队等。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就能让“文明春节”得到崭新的拓展和延伸!
总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大过年的,不应该约束太多、“过年要特殊一点”等等。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说轻一点是太任性,说重一点是责任懈怠。污染了高雅的年文化,也影响了精神文明进程。要不得。
请让我们在春节完成文明上的“新桃换旧符”,在家庭、社会、公共场合等各方面,为自己设定一个可以触摸到的文明的标杆、行为的底线,尽可能遵守各种法律规定、文明规范、行为准则,给社会他人带来方便、舒服和快乐,让春节充满更多优雅的风度、文明的亮色!(汴梁客)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