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以生为本的课程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教研室 付德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打上了学校特有的烙印。因此,校本课程的“本”, 首先是“以校为本”。 然而,学校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如何使课程适应学生的能力、兴趣、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并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这就是课程存在的根本意义。这样说来,校本课程的“本”,更应该是“以生为本”。
一、尊重主权,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
第一,校本课程研制过程中必须要有学生参与决策。允许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决策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能够使学生对校本课程感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二是学校若真正把学生放在“决策者”的位置上,学生能感觉他们有参与课程决策的责任。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学生一定会成为其中的“决策者”。
第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也需要学生参与决策。校本课程的内容应选取与学生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如果缺少学生决策,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大餐”有时很难符合学生的“胃口”,使学生在进行课程选择的时候陷入矛盾的境地。
学校开发的多门课程中,一般总会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但如果有少数学生对所有的课程均不满意,建议学校可以下发问卷调查表,弄清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调整。也可以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分析学生的需求,征集学生意见,重新设计学生欢迎的、有针对性的、多样性的校本课程。
二、模式多元,促进学生独立、主动、创造地学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导”的价值主要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根据校本课程内容和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校本课程实施模式分成学科类和活动类两种。
当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时,校本课程的目标一般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主。这时校本课程实施模式与学科教学很相似,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以学校为学习场地,其教学方法主要有小组讨论、问题探索、技能训练等等。
小组讨论——这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主持人应事先布置好讨论题目,精心设计讨论提纲,控制讨论进度,引导讨论方向,鼓励人人参与讨论,提炼概括并初步形成讨论结果。在讨论中要重点防止“话语霸权”和“开无轨电车”。
问题探索——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纲领性问题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学生面对问题,运用信息资料,作出解释或得出结论,也可以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系统阐述。
技能训练——指教师通过口头、文字等各种手段,向学生讲解技能训练要点和演示训练步骤,然后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形成技能。技能训练要避免训练过度,我们建议把表现性评价、竞赛、技能展示等活动与训练融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成就感。
当校本课程与学校德育有机整合时,课程目标一般以培养品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我们建议采用活动类实施模式,它一般选择在校外、课外组织实施,人数不固定,充分开发和运用课外资源是它的主要特点,表演、模拟、社会实践就是几种比较典型的活动形式。
表演——学生通过模仿真实情景中各种人物角色的行为,将所要扮演的人物原型的意义迁移到自己身上,并以人物原型的称呼命名自己,装扮成各种角色,恰当地引入少量的表演。
模拟——模拟活动是通过让学生体验真实世界的活动来发展其智能的。模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他们将来进一步成长的环境或情境中。
社会实践——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该种形式的学习,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人格臻于完善。
三、学生主体,以评价促进自身发展
在我们传统的评价观念中,学生似乎从来就是被学校和教师评价的对象,没有权利选择,更没有权利拒绝。但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中,学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应该成为最关键的评价主体,尤其在针对校本课程本身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中,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没有进入学生层面的课程评价以及没有学生充当主体的课程评价,都不可能对学生发展产生效益。
因此,我们设计了具有芦淞特色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如在学生调查问卷中,我们设置了“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学科课有区别吗?”“校本课要考试吗?怎样进行评价?”“学生怎样确定自己所学习的校本课程门类?”“教师讲课或安排的活动是否能激发你的兴趣?”“教师是否为同学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如果允许你对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提出建议,你想说什么?”等调查内容,为的是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以便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
再如,我区庆云山小学针对流动人口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求而开发的“好习惯伴我成长”校本课程,一直坚持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例如,学校研制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评表》,为课前准备、课中习惯、课后习惯分别设计了“能准备好、摆好各科学习所需的学具,能安静、有序地等待老师上课” “能大胆、自信、礼貌地与同学交往、合作”“ 讲究个人卫生,能及时清除座位上的垃圾”等评价内容,采用等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评,定期进行交流活动,在引导学生形成自律、自育意识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本文来自: 中国教师人才网(****) 详细内容请参考:****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