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爱铭 书声朗朗是不少人对语文课的第一印象。但当下,部分老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消了朗读环节。昨天(11月30日),(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市教研室和青浦教育局在青浦实验中学举行展示交流。语文老师们呼吁,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朗读、表演,重视学习经历和体验。 莎士比亚名著片段《威尼斯商人》入选上海初二语文教材,作为戏剧剧本,要让学生深入了解矛盾冲突、人物性格、故事脉络等,仅凭一两节课的讲授很难做到。青浦实验中学的刘丽君老师别出心裁,让学生扮演剧中的各个角色,声情并茂地朗读,沉默的语文课堂顿时“响”起来。 为分析归纳人物性格,刘老师还设计了一副上联“鲍西娅施巧计欲擒故纵__智慧”,请全班学生填空并设计下联。“大智慧”、“很智慧”、“显智慧”……学生争相填字,最后一致认定“显”字最贴切。下联的设计更是各显神通:“夏洛克欲割肉唯利是图真狡诈”、“夏洛克设陷阱自食其果露贪婪”……全班在参与、体验中主动学习,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拍案叫好,人物性格、词义差别等知识点也在不知不觉中了然于心。 “很多人觉得,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朗读、讨论会影响授课进度,是浪费时间。”青浦实验中学初三语文老师陆潜认为,这其实是个误区。让学生自主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效率和效果才最高。比如学习古诗时,朗读有助于感悟诗意,这是老师讲解无法替代的。朗读、讨论的过程,其实就是感悟和思考的过程。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