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教学目标:
1、达到互相交流经验的目的。
2、帮助学生掌握识记必背古诗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的作用。
4、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以便更好的进行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古诗词、文言文的识记。
2、文言文字、词、句的掌握。
3、古诗词、文言文名句的理解与运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复习规定的背诵篇目
二、听写背诵相结合。
小组内部检查背诵,当堂听写默写重要内容。
组内互批与教师抽查相结合,及时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梳理文言文知识点。
知识点如下:
1、与朱元思书
1.出处:选自《艺文类聚》,作者是吴均,今存其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粱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骨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本文是一片山水名作,作者的题意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与”是写给的意思。
A 词语: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一词多义:
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词语活用:
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B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翻译:①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为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备注:本课出现较多骈句,即四字一分,一句两分;后来出现的六字一分,也属于骈句的范畴。
2、五柳先生传
一、文学常识
1.出处: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见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A 字音:辄[zhe] 箪[dan] 俦[chou] 觞[shang ]
B 词语: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喝ズ染凭秃雀鼍⌒耍婚?,就。 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古今异义:
①造:往、到,造饮辄?。唤癯S糜?ldquo;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一词多义:
①以:把,因以为号焉;凭借,以此自终。
②之: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词,译为“的”,无怀氏之民欤?
③言:说话,说,闲静少言;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④其: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⑤如:…的样子,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像,亲旧知其如此。
词语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作动词,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之>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倒装句: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翻译: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3、《马说》
1.出处:选自《韩愈文选》,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概念提出始于韩愈,古文运动的实质是散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A 字音:祉[zhi] 骈[pian] 食[si]
B 词语: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句意: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一词多义:
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⑥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
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词语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译:<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译: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翻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哪里,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送东阳马生序》
1.出处: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明初散文家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宋濂的写景散文数量亦不少,且风格近似欧阳修,文笔清新,写景状物生动,不事雕琢,代表作有《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等。他亲自经历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故他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往往在生动的描述中包含着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A 字音:叱咄[chi duo] 俟[si] 箧[qie] 屣[xi] 皲[jun]裂 膡[ying]人
衾[qin] 烨[ye]然 缊[yun]
B 词语:
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快。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句意: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
古今异义:
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表趋向,执经叩问。
一词多义:
①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相当于“而”,俯身倾耳以请;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观。
②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信,与朱元思书。
③从: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当余之从师也。
④其:他,俟其欣悦;他的,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至:周到。礼愈至;到,到底,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⑥若:好像,烨然若神人;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患:动词,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名词,忧患,无冻馁之患矣。
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
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质:动词,询问,援疑质理;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
词语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②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③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又请焉。
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旧又请教。
(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
(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游,(向他们请教)。
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词)
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
倒装句:
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ū鲇锴爸茫?ldquo;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译: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其劳。
自己说少年时学习用心很劳苦。
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古诗文默写部分:
1. 《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
2.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体现诗人观察景物之精细,令人赞叹的两诗句是
, 。
3. 《相见欢》中描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的句子是
, 。 。
4. 《清平乐·村居》中最最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是 , 。
5.咏雪,古今多少人,惟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得最绝:“ , 。”
6.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 , 。
7.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 , 。
8.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率。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 ,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 , ”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9.《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 。
10.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 ,此事古难全。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
11.李商隐的《无题》中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 , 。
12.〈〈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且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 。
13.李白也有最具忧愁、苦闷之意的名句,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是:“ , 。”
1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出自 (作者)的作品 。
作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文的考查的几种基本形式。
2、把握话题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话题作文写作的几大步骤。
教学难点:命题与选材,。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师点拔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素材积累
(一)说明: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可知,话题作文是作文考查的主要形式。研究表明,作文命题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诸如读书学习、社会交往、人生思索等,再细化一下也就是关于读书、友谊、真诚、平等、关爱、鼓励、自信、合作、探索、责任等方面的话题。但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即使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较广,我们也只能泛泛而谈,不着边际,天马行空,人云亦云,内容空洞,落入俗套。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大量地写啊写啊,练啊练啊,只“吐”不“吸”,低质量的重复乃至江郎才尽。积极的做法是注重积累,并将积累的材料分门归类,到时我们写作可以顺利地去材料仓厍选取。
(二)示例:
[精彩的文题]
家乡的水土孕育了家乡特有的文化。
文化是溱湖竞渡激越的浪花,是元宵灯会跳跃的色彩,是孤山粗朴的叫鸡,是茅山绵长的号子;文化是梅兰芳挥出的长长水袖,是乡间艺人留下的串串朗笑,是泰兴的木偶,是靖江的讲经,是人生如戏,是戏如人生;文化是黄桥烧饼的清香,是靖江汤包的鲜香,是泰州干丝的滑香,是刁铺羊汤的浓香;文化是书画家郑板桥,是小说家施耐庵,是哲学家王艮,是文学史家朱东润;文化是屋前潺潺的小河,是邻家憨厚纯朴的老汉,是小巷湿漉的青石板,是悠久深沉的历史遗迹;文化是流淌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请思考一下你的家乡有哪些特有的文化,以“我和家乡的文化”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优美的语言]
我们需要鲁迅来警醒贪官污吏,警醒日益颓废的国人;我们需要孙犁用他从“荷花淀”带来的清新之风荡涤社会;我们需要奥斯特洛夫斯基用他的意志硬化国人软弱的脊梁;我们需要卞之琳用他的“明月”装饰人们的心灵之窗,净化人们的灵魂。(《捍卫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方法还很多,如联系教材,联系名著,联系古诗,联系名言,总之要积累。
(三)检测
(1)请围绕“热门话题”这个话题,讲几则生动的故事并用精彩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2)请围绕“财富”这个话题,讲几则典型的故事并用精练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审题训练
(一)说明:拿到一道作文题或是一段材料,首要任务就是审题。所谓审题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看清题目。有一道中考作文题是《发现》,许多考生看题不清写成《发明》,一字之差,“谬以千字”。
吃透内涵。2005年中考作文题之一借助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的例子具体诠释了“心灵召唤”的内涵以及它对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材料中以“44年后”“终于”涵盖了“沿着心灵召唤前进”的过程。在写作中有些考生将“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理解为“心灵美”从而大谈人要讲道德,使心灵完美,有些考生将“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理解为“心灵的欢呼”,从而写一件使自己如何高兴的事,这些都是由于对材料审视不够、审题不清造成的。2005年中考作文题之二是“耐力”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借助骆驼、鸽子这两个意象展开,并通过比较和诠释,加以展开。应该说,这个话题更切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因为小到做一道题,完成一件事,大到对初中生活的体验,对未来人生的展望,都可以与“耐力”这个话题有关。但在写作过程中有些考生对概念的内涵把握不准,将“耐力”与“忍耐”、“耐心”等混为一谈,忍耐侧重的是内心的隐忍,耐力侧重的是过程。
明确要求。看清体裁、字数、拟题要求。这时最重要的是拟题。许多考生只把话题当文题一抄了之,不知匠心独运重拟题。
总之,审题不能一目十行的扫描,需排雷式的勘察,“读题不误作文功”,要字字看清,句句落实,找关键词,寻重点语,然后按其重要指令作文。
(二)示例: 宋朝大文豪苏轼读到王安石的《咏菊》“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后,认为菊花并不落瓣,于是随后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轼调任黄州团练副使,在重阳节后的一天步入菊园,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已无一朵菊花,到此才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看来,说话做事都须全面细致地了解情况后再行动,切忌以偏概全。
请以“苏轼的错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提示】本题属主旨的限制。写作时要注意提示语“看来,说话做事都须全面细致地了解情况后再行动,切忌以偏概全”这句话。
(三)检测
今年4月9日,新华社播发了发生在河北安国市的一条关于教育的新闻:某校,一次上课,一位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提问他时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举手时,他哭着说,别人都举手我不举丢人。老师被学生强烈的自尊心感动,私下告诉他,下次提问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答就举右手,后来,老师每当看见这位同学举左手时就让他回答,举右手时就不让他答……后来该生成绩大有长进,并带动了一批差生。有人据此撰文: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格的形成,而首先要教人自尊。自尊的前提是告别自欺,如果从小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是不是太脆弱了?
请以“自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三、立意训练
(一)说明: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塑造文章的“灵魂”。立意要胜人一筹,就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新颖深刻。为此常要我们逆反立意,即反向思维,求异思维。比如人们常说“知足常乐”,而我们偏说“不知足常乐”,因为不知足,就会不断进取,不断进取中就会有更多的乐趣。再如人们赞赏“铁杵磨成针”,我们偏说“铁杵何必磨成针”,用细铁丝磨不是更省力吗?当然反要反得对,反得有理,要在求稳的基础上求新。
(二)示例:
有一个因小儿麻痹而残疾的学生,孤僻而冷傲,虽然平常大家对他都很好,但还是没人获得他的友谊??尚吕床痪玫囊晃慌谋淞苏庵肿纯觯浅闪撕芎玫呐笥?。
大家问为什么。那位女生说,有一次我上楼,他走在前头,一不小心摔倒了,我上去问:我可以扶你起来吗?于是从那以后他就对我特别好了。
“我可以扶你起来吗?”其实是生命间真正的尊重。
请以“尊重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提示:
从立意上讲,初看是一个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话题,特别是材料内容涉及残疾人的话题,这很容易使作者陷入审题立意的误区。真正的尊重是什么?通过材料中“大家”和那位女生的行为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前者的关爱主要是建立在同情和怜悯上,而后者的关爱则是一种体贴,一种心有灵犀的尊重。只有深入到这一步,你的立意才真正切入了材料的核心,才能说服人,感染人。
(三)检测:
美国《幸?!吩又驹谡鞔鹄钢锌枪庋桓鎏饽浚杭偃缛媚阒匦卵≡?,你做什么?一位军界要人的回答是去乡间开一个杂货铺;一位女部长的答案是到哥斯达黎加的海滨经营一个小旅馆;一位市长的愿望是改行当摄影记者;一位劳动部长想做一家饮料公司的经理。几位商人的回答最离奇,一位想变成女人,一位想成为一条狗。更有甚者,想退居山野化为植物。其间,也有一般百姓的回答,想做总统的,想做外交官的,想做面包师的,应有尽有。但是,很少有人想做现在的自己。
对之,我的感觉只能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请以“人生的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四、设计亮点
(一)说明:中考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人可不像平时写作那么从容,但花点时间给文章装点一下,设计亮色还是完全有可能的。用高考作文复查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话讲,可以是一个巧妙的构思,可以是一个生动的、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一句内涵较丰的话语,可以是一个表现力极佳的词,可以是一个用得好的字,甚至可以是一个处理得相当漂亮的标点。总之,“亮点”不在乎大小,“日月”之光固然好,“萤火虫”的“微光”也行,大小不拘,只要能令读者眼睛一亮就行。
(二)示例
示例1:形式创新
“让”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常见词:家庭中,小孩相筝,大人会嘱咐他们让一让;大街上,为了顺利快速地出行,行人高呼“让一让”;蔺相如以大局为重,避让廉颇的咄咄逼人,赢得千古美名;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两千年来被无数人传扬……谦让、退让、转让、出让、责让、让步、让贤、让位等等,“让”字家族见证着生活的丰富多彩。
请以“让”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提示:可以考虑通过形式创新的方式达到出新出奇的目的。比如说,通过日记连缀,展示谦让双方的心理变化和感悟;通过穿插小标题,写出几个关于让贤的故事,抒写自己对此事的体会;通过书信的形式,谈谈对谦让的看法;通过辩论记录的形式,展示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明确一个中心句并在文中反复出现,起到强化文旨、美化结构的作用;通过童话、寓言的形式,演绎着人类社会里与“让”有关的喜怒哀乐。
示例2:语言着色
为了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我们除了正确运用语言之外,还得学会一些技巧,做到巧用。这里简单介绍三点:
1.巧引诗词歌赋。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民间俗语等,大多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极富表现力。巧妙地将其暗嵌在恰当的语境中,会使文章饱满、厚重,增添几分韵味。如:“晚自习咔咔地嗑瓜子,教室里‘余音绕梁’,有人戏称:听取蛙声一片。”例中引用诗句舒卷自如,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2.活用修辞手法。鲁迅说:“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可见,修辞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1)大地上黄苍苍的野草,像喝饱了甜酒的醉汉,东倒西歪地摇晃着。(比喻)(2)原本十分可爱的电脑,竟变得那样无情无义,任凭我如何鼓捣,就是一声不吭,只用一副黑黑的脸孔对着我。(拟人)几组例句,文采斐然,语言亮丽,让人耳目一新。
3.学会“移花接木”。这是比喻的说法,简言之,也就是在吃透某些词语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其挪用,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产生临时性的意义。这样可使语言妙趣横生,别有风味。如:“妈妈是传统的古典派,我算是现代派。妈妈爱听美声,我却只觉得摇滚够味儿;妈妈跳舞是快三慢四,我却爱跳迪斯科;妈妈一看我跳迪斯科就说我是‘张牙舞爪’,我也笑地她土得有营养,像土豆。”挪用一些词可使文章在表达上生动新奇,富有情趣。
五、话题作文训练
(一)说明:有关话题作文的写法前面已有所涉及,这里再作些补充。一是由于文体不限,有些人在写作中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信手拈来”,随意组合,导致“四不像”,从而不能笔力集中、突出中心。故写作前我们首先要确定文体,这样才能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二是由于话题作文写作范围较广,有些同学就随意将平时相似文章链接,这样快是快,然立意不新,弄得不好是原文的内容梗概,不能显示出自己的真正水平,所以最好联系自身,紧扣时代,写出特色。三是许多同学不善拟题,甚至以话题作为文题。“题好一半文”,故文题要独具慧眼。如以“沟通”为话题,就可这样拟题:数字法:《沟通只需半步》(老师只要再向学生走近半步,师生间的沟通就会更顺畅);《0+0=∞》(零与零=沟通,就产生无穷大,可见沟通之魅力);拟人法:《真诚填满沟壑变通途》、《别把沟通抛在一边》;名句法:《海内常沟通,天涯若比邻》、《但愿常沟通,千里共婵娟》;比喻法:《沟通是座七彩桥》、《乘上沟通列车,驶向温馨花园》;对偶法:《信任你我他,沟通一大家》
(二)示例:
全国第一位受希望工程资助的博士生张宗友上南京大学时,觉得“自己已经23岁了,再要资助是很丢脸的事”,他把社会捐助款一部分转给家乡,一部分留给系里,还有一部分寄给西藏林芝地区一名家贫的小学生。每月240元的津贴只够吃饭,他就通过课余当家教,当计算机房管理员,到南大出版社校对,批阅自考试卷等方式勤工俭学。3年下来,他不仅拿到了学位,而且还资助了上高中的妹妹。他留校任教时带的72名中学生普遍形成一种自立自强的观念,贫困生无一失学,就连一些家境较好的同学也在打工,主要是希望得到锻炼。
根据这则材料,以“贫困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观点,文体不限,自拟题目,800字左右。
【提示】人穷志不穷,扶贫先扶志。青年时期吃必要的苦未必是件坏事。在接受捐助、申请贷款、勤工助学等多种途径面前,贫困生选择哪一种更有利于自己的锻炼成长?文章应讲出一定道理。需要例证,但不能仅仅举例,要有层进式分析。若写记叙文,可选取典型任人物、事例,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切入主题。
(三)检测
这一天,偏僻的小山村突然开进了一辆汽车。这可是件新鲜事,全村人都围了过来。从车上走下几个人,其中一个穿黑皮夹克的中年男子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演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几遍,村民们都不说话。这时,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站了出来,说:“我想演。”他长得并不漂亮,单眼皮儿,脸蛋红扑扑的,透出一股山里孩子特有的倔强和淳朴。 “你会唱歌吗“中年男子问。”“会。”女孩子大方地回答。“那你现在就唱一个。”“行!”女孩子开口就唱,一边唱还一边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村民大笑。因为她的歌唱得实在不怎么好听,不但跑了调,而且到一半时还忘了词。没想到,那中年男子却用手一指:“好,就是你了!”这个勇敢地向前迈了一步女孩子叫魏敏芝。他幸运地被大导演张艺谋选中,在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出演女主角,他的名字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请以“跨出勇敢的一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