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发〔2010〕158号
华池县教育局
关于认真搞好2011年度教师对口
交流工作的通知
各学区、中学,县直各学校(园):
为了合理配置教育人力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及市、县工作安排,现就做好2011年度教师对口交流锻炼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广泛开展宣传,提高思想再认识。开展城乡教师对口交流锻炼活动,是促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城乡教师互动发展的基础性平台,是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行动。各乡校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新审视开展城乡教师对口交流锻炼活动的现实意义,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学习宣传资料、刷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明确开展对口交流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开展教师对口交流锻炼活动,优化配置教师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争取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
二、采取多种形式,明确工作任务。从近几年所开展的情况看,对口交流成效一般,今年起,采取“对口交流、捆绑考核”的形式,各交流学校除确定对口交流的教师外,可以通过“观摩课”、“优质课”、“示范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集体组织听评课、经验交流等灵活方式,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健全和完善捆绑帮扶学校之间的校际教研和联片教研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今年我县确定对口交流的乡校是:柔远初中、柔远小学、城关小学、县幼儿园,各学区中心小学。交流乡校要确定好被帮扶学校,原则上县城学校帮扶一所农村薄弱学校,中心小学帮扶1-2所本乡普通小学。各学校校长是对口交流锻炼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对交流人员要切实负起管理、教育、培养、使用的责任,要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人头,制定明确的帮扶计划和措施,加大帮扶的力度,走捆绑式帮扶,滚动式发展的路子。对口交流学校要将帮扶方案于2010年12月底前送县局人秘股。
结对帮扶的学校,要通过一年的工作,达到优势互补,使帮扶学校在条件改善,制度创新,整体管理,队伍建设,成绩提高诸方面都取得明显进展。
县局要求,今后,县城学校教师凡是晋升中高级职务的,必须要有一年基层中小学任教工作经历,所有交流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交流学校的统一管理,参与对口交流的教师,到交流学校留任的,至少要担任交流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一门主要学科和一门常识课教学任务,周授课时数不得低于交流学校科任教师的平均课时量;每期听课评课不得少于15节(次);上公开课,观摩示范课每期不少于5节。基层学校到县城学校交流任教人员,所任学科期中、期末检测考试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全级平行班平均成绩;县城学校到基层校交流任教人员,所任学科在乡镇组织的联合检测考试中,排名要属于中上水平;否则,均视为未完成交流任务。不留任的交流人员,基层学校教师到县城学校每期上公开汇报课至少4节次,接受教研组评议,且每节课都要写出课后反思。县城学校交流人员到帮扶学校每期上示范课5节(次)以上。结对帮扶教师,要采取“导师制”,县城学校承担交流任务的教师,每期指导帮扶教师课堂教学不少于5节(次);指导备写教案不少于5课时。有条件的学校结对帮扶的教师可将备写的教案及需要共同交流探讨的问题,通过网络互相传输,实现网上交流指导,资源共享。
三、加大考核力度,严格监督检查。对口交流学校要探索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流动有序的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全面提高中小学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交流帮扶,使所交流农村学校在教育理念、远程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诸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交流学校之间、交流学校与县局之间要互通信息,建立和坚持月工作汇报和学期工作考评制度。交流学校要按月互相反馈交流人员工作情况,按学期全面进行工作考评,定期向县局汇报交流工作情况。县局在交流过程中,将组织人力采取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的办法对全县对口交流情况进行督查考评。考评工作在乡校自查评估的基础上,县局组织考评,实行捆绑考核。对帮扶交流的学校考核,按照《华池县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作考核评价量化打分表》进行量化考核,在年度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中占10%的分值。帮扶交流的学校教学情况,可根据双方实际,按单元章节或按月进行检测比较,分析教情学情,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新的改进措施;按学期进行总结考评。留驻任教人员考核由交流学校负责按学期未考试成绩,结合平时考核,从德、能、勤、绩、廉诸方面进行量化评估,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书面反馈原学校和县局,县局根据反馈情况,进行复核备案,对交流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的个人,另行奖励。
二0一0年十一月十五日
主题词:教师 对口交流工作 通知
华池县教育局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