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德州跃华学校的课堂,恍如走进了杜郎口。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在考察了跃华的课堂之后,也由衷评价说:“跃华是青出于蓝的典型。” 与众多以杜郎口为师的学校不同,跃华慧眼识蹊径,反其道而行之,竟然先弃课堂,从“心”的改造入手,再折返回到课堂上,从而独创了一个颇为“另类”的课改“迂回战术”。 给每颗心寻找一把钥匙 别的民办学校,教师流动一般较大,可在跃华,很多教师都是办学初期就留下来的。跃华“留人”,不是单纯靠工资、住房,而是靠“心”。校长司家栋这样解释,心一旦缺场,一所学校就如同一盘散沙,所谓教育理念、育人目标,也就没有了附着。 “教师是跃华的最大财富。”跃华的董事长李忠印这样说。 跃华的教师是这样回报学校的——在幼教部,一位年轻的女老师陪着一个3岁左右的男孩子,每天拿出30多分钟重复一件事——爬楼梯且不断地和他说话,这是一个存在严重语障的孩子。 在中学部,一位男教师每晚都要把一位男同学带回自己家里住宿,这个孩子原来是个“小迷糊”,因为起不来床老是耽误上课。 …… 就冲着跃华的老师对孩子好,来自邻近河北、北京、天津,甚至连较为偏远的甘肃、内蒙古的家长们想办法也要把孩子送进跃华。家长们说,吸引自家孩子就读的,其实就是那颗“心”——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 可教育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要推进课改。司家栋发现,学校要抓好课堂教学,无论学习借鉴哪种模式或者教学方法,还得“从心出发”,把学生的“心”点燃起来。 那么,怎样改才能直抵学生“内心”?这个时候,一项关于“心理教育”的课题摆在了全体跃华人的面前。他们把这个课题叫做“给每颗心寻找一把钥匙”。他们的观点是,假如“心”缺乏健康,那就会危及到教育的“灵魂”,学校就会“失魂落魄”,那么即便能培养出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这样的“人才”也有可能是“废品”。搞企业出身的李忠印很欣赏这个观点,他说企业生产不能出废品,学校就得培养既有“良能”,又有良心、良知的“有心的人”。 跃华从此独辟蹊径,开始了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的“另类”课程改革。他们从“甲地”出发能顺利抵达“乙地”吗? 学生们更需要心理课“原创”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我们的课程吸收了现代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广泛使用的‘体验式培训课程’和‘教练技术课程’的精髓。”学校姜风平副校长说,开发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实际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从而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维护和发展心理健康水平,开发潜能。 姜风平进一步解释,该课程旨在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富有启发和拓展意义的活动中,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并去体验、感受和内化,以提高心理素质。 那课程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活动、体验、内省、生成”,可以准确概括。 体验性课程能否取得较大的实效,与主体内在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跃华学校设计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且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全身心地充分投入到活动中。当然,这些体验所追求和指向的不是活动本身和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 内省,是内心对心理体验的自我思考,学生只有在产生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后,才能真正促进其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内省也是情景陶冶与内心感悟的有机融合,是基于经验与直觉的内在提升。内省作为心理建构的桥梁,关键在于它能激发心理的内化机制,在内化过程中反思、生成与构建,促成心灵的成长。 生成,就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维护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潜能。经过活动、体验、内省三阶段之后,学生必然需要一个巩固阶段,促进健康心理的生成。在跃华学校,每一次体验活动后,老师都要求学生们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下来,这是在督促学生自省,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生成。参加完穿越“丛林”体验后,跃华学校初中部的曹明晓同学说:“(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抛弃、不放弃;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勇往直前,直到走到成功的彼岸。” 从最初的探索,到经过三年多不懈的努力,跃华学校的《中学生体验式心育课实践探索》课题被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确定为“十一五”科研课题。在三年的研究中,他们还建立了“活动体验—交流分享—拓展提升—实践应用”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高东阳同学说:“体验式心理课让我的精神生活更充实了,它以游戏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其他的课更轻松,我很喜欢。” 陈晨同学同样“很喜欢”,他说:“同学们都喜欢上心理课,它常常教我们‘迷途知返’,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发育。” 教师与“教”都需要“心理课” 为了检验课程的效果,学校还专门对课程的实效性进行了多项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犹如一方灵丹妙药,起到了明显的“医疗”和“保健”效果。 “99%的学生人际关系良好,同学间相互包容、感情融洽、团结互助;99.3%的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主要表现在参与班级活动热情高涨、承担班级任务尽职尽责、课前预习自觉主动、课堂展示积极踊跃、自主发展意识较强、平均成绩提高较快等方面。”司家栋校长说,心理课能抵达课堂教学都很难触及的心灵深处,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可“教”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教师的心理决定着学生的发展,也决定着教师、学校的发展。心态决定幸福,思路决定出路,改变才能发展、尊重才能合作、合作才能共赢……于是,他们针对教师,也开设了教师心理健康系列化课程。 “教师课程”的主课程是两套拓展性培训课程,总计20个小时,每一套培训后,间隔2周再进行一次历时4个小时的巩固性培训,再过8周组织一次互动式交流。此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每一位教师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对每位教师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个体跟踪。在20个小时的封闭式培训中,教师们经历了身心体验、交流分享、拓展提升。 老师们正是从这样活灵活现的培训中,感同身受地体验和感悟了教学的真谛,并慢慢将这种感悟迁移到了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 司家栋说,培训迅速地让跃华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变,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的讲解为主转变成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由教师提出问题转变成了学生提出问题让大家共同讨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单一的“接受式”转变成了“自主、合作、探究”。 “真的没想到,我们的心理课程这么有效,学生活跃了,学习高效了,老师轻松了,课改‘水到渠成’。”司家栋说,如今,跃华的“121课堂教学模式”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润泽下,散发着旺盛而蓬勃的生命活力。(本报记者 李炳亭 特约记者 洪湖)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