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但是,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只能看到热烈的鼓掌,却看不到深层次的思考;常常只能看到响亮的齐读,却看不到全体的思考;常常只能看到老师与个别学生的问答,却看不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能自主地探索,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并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静心选“石”——选择语感积累点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引导学生创造什么?当然就是特有的语感。因此,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但是怎样培养语感呢?我们常常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不停地、反复地朗读。其实,这种模糊性的、缺少具体指导的朗读,只能使少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大体上对句子的精妙有所感悟,谈不上全员参与,谈不上深层参与。为此,在选择课文的朗读感悟点时,要将目光投向“金玉美言”。教学金波的《做一片美的叶子》,可首先选择“树像一朵绿色的云, 从大地上升起”这句话。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说说“树美在哪里”,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绿色”“像一朵云”“升”这三个语言感悟点,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树的美丽、茂盛和活力,得到了美的享受,也表现了自我,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最后,又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把想象和朗读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也促动了情感上的深“思”。 二、潜心剖“石”——构建对话展开点 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中,更是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只有确立了这样的观点,课堂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全员参与。文章中,绿叶一年四季为大树奉献的这一个片断,虽然简短,但却蕴含了树叶在春、夏、秋、冬时的四个美丽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摒弃了烦琐的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充分表达,引导他们说一说初读后的简单感受,再引导他们说一说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的树叶,最后让学生试着角色互换——假如自己就是树叶,就是大树,会跟对方说些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对“部分”与“整体”的理解。这个过程中,老师简单的发问,学生全员的深思熟虑、充分的表达,以及老师自然的引导总结,使全体学生积极地投入了与文本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更让学生在心灵的深处与作者进行了“对话”,这是一个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则让树叶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这样的引导,恰恰是最为恰当的、不露痕迹的“剖析”。 三、精心雕“石”——创设演练平台 我们都知道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另一条途径——亲身实践,将带给学生参与的更大热情与深刻印象。如在教学《将相和》时,让学生将课文的三个故事改编成剧本,把课堂变成舞台,让全班学生以课本、文具、桌椅为道具,小组互相协作,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这种形式不仅学生乐于接受,能激起他们参与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乐学的情境中更加愿意思考,更善于思考,从而使他们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 四、诚心挂“缀”——链接课外阅读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链接课外典型的语段,加深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无疑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但是,任何文本都是交互参照的,因此,从众多的“链接”中选择最为恰当的一篇则是激发学生全员参与、有效参与的保证。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材料的选择要注重典型性、时效性,要选用最能有效地充实教学内容的语段。
在此发表评论!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6 田忌赛马课件 _5语徐曼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课件_5语徐曼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除法的解决问题(第1课时)_教学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件《分数的基本性质》_5数陈蔚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_5数陈蔚林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马过河》课件_2语冯梦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寓言二则》课件_2语冯梦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课件_1语赵琳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课件_1语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