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即为学之道,也可以看成学习的过程与路径,在安徽铜都双语学校,它又是“导学案”的别称。学道的编制是教师备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编 制的过程是突出个人能力和发挥集体智慧的过程,它必须在同级同科教师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形成的预习课设计、展示课设计和训练课设计等成果的基础上,由科任 教师根据班情、学情执笔编制出来,其内容大致包括统一题头、自研课导学设计、展示课导学设计、日训练课设计、日培辅安排、日学习反思等组成,于授课的前一 天晚自习时间发给学生。这里,以高一某班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一系列课堂学习过程为例,解读“五环大课堂”在语文学科的运用。
【自研课导学】
晨读课(30分钟)
目标:熟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并能背诵倒数三节。(20分钟)
检效:(检效本)学习对子互测,小组长督查并将没能达标的学生名单公布在本组展示区内。(10分钟)
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
自读自悟《大堰河——我的保姆》,完成如下任务:
资料准备:写作背景、老师印发的材料、自己占有的相关助读材料。
自主积累:借助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瓦菲、青苔、荆棘、火钵、冰屑、团箕、炖肉、悉索、麦糟。
自我感悟:大堰河的人物形象,诗人借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 达成等级 批阅日期
◆基础题
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自怨自艾( ) 火钵( )
冰屑悉索( ) 团箕( )
天伦叙乐( ) 忸怩不安( )
炖肉( ) 关云长( )
荆棘( ) 碾了三番( )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了他,常_______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②在师傅和地主的______声里过着日子。
③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_______。
A. 悄悄 叱骂 凌侮
B. 静静 叱骂 欺负
C. 悄悄 责骂 凌侮
D. 静静 责骂 欺负
◆发展题
3. 阅读下面两段诗节,完成下面3道题。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①大堰河的“梦”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她的“梦”?
②作者反复说“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有何用意?
③第九节中,写大堰河的家人对死的反应又有何作用?
◆提高题
4. 请针对本单元的4首现代诗,自创表格,设计一道比较题。
内容包括:感情、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主要意象、结构特点等。
【培辅期望】(附培辅单)
疑惑告知:_____________
效果描述:_____________
【自主反思】(日反思)
知识盘点:_____________
心得描述:_____________
■课堂实录
【预备】第一道铃响,师生进入候课状态。
师立于门口,手持文件夹,面带微笑,扫视全班。
生拿出学科文件夹(内含课本、学道、字帖、随笔本),临帖30个字,学习对子互相评点。
【展示课】第二道铃响,进入展示课环节。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生齐读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自研自探环节
师:现在进入自研自探环节,自研自探环节要求独立安静!
生进行自研自探,并将自研成果呈现在随堂笔记上。
师巡视,对自研有困难的学生小声提示与帮助。
师根据自研状态与随堂笔记的完成情况,对小组进行星级评价,并将结果呈现在各组展示板上。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环节
师宣布自研时间结束,学生进入合作探究环节。
第一步:两人小对子学习。对子之间互换导学稿,对自研成果(随堂笔记)进行评点,并互相释疑。教师巡视并指导。
第二步:五人互助组学习。5位学生围绕互动话题进行探讨,并完善自己的随堂笔记。
第三步:十人共同体学习。组长通过抽签决定本小组的展示内容,并进行展示前的准备。教师巡视并指导。
(4个小组成员聚集在各小组的展示板前,有的书写要点,有的点缀插图,有的查阅资料,有的进行分析准备……)
◆第三、第四环节:展示提升环节、质疑评价环节
师针对小组互动与展示前的准备状况对小组进行星级评价,并宣布进入展示与质疑环节。
(展示单元一)大海组:(小组主持人介绍组名,领呼组号)同学们,我们组展示的主题是:普通的保姆,真诚的颂歌。我们创设了不同的朗诵形式,希望能让大家走进诗歌的意境中,想象大堰河生活的画面,用心体会诗人的情感……
大海组展示完毕,其他小组开始评价、补充。
(展示单元二)蓝天组:刚才大海组的展示,让我们了解了大堰河普通而伟大的一面,感悟到了艾青对保姆那份真挚的情感。大海组板书清晰美观,善于创设情境, 形成了与其他小组的互动局面,但是他们的表情与本文应有的情感基调不符——朗读这首诗,怎么可能出现微笑呢?所以我们小组给大海组2颗星(最高3颗星)。
蓝天组:(报组名、呼组号)感谢大海组的展示,本组展示的主题是:朴实的文字,深挚的情感。我们希望通过对诗句的赏析,让大家了解诗人抒发情感的方法。
蓝天组:请大家与我们组齐读第4节(全班齐读)。这一节连用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起初,我并没有在意,我家在农村,这些画面似曾相识。后来,我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之后,改变了看法,(故作沉思状)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山川组:因为大堰河的勤劳给你的印象很深,人们对幸福容易忘记,而对苦难记忆深刻。
大海组:这好像是描写大堰河一天到晚做的活,可能是表明大堰河的勤劳。
师:虽然很苦很累,但作者在那里,还能感到温暖。
蓝天组:老师的话启发了我!难怪这一节的开头和结尾句都是“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厚大的手掌”是劳动人的一种标志,虽然粗糙,但在她的怀里能感到温暖,大堰河太善良了!
师:其实,这种排比式铺陈是本首诗的基本句式,值得揣摩,我们再找找看。
蓝天组:第7节连用了6个“她含着笑”的句式。从6个方面描写了大堰河的劳动细节,但我们小组有不同的意见,我们怀疑艾青这种写法的真实性——生活太艰辛,她笑不起来呀!希望其他小组来解答我们的疑惑。(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习对子开始窃窃私语)
师:(见火候到)了不起,敢于质疑权威?。ㄔ诶短熳檎故厩砑恿艘豢判牵┩且黄鸲恋?、第5两个诗节。(读毕)能够找到答案吗?
草木组:(不自信地站起来)第2节中有“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我们组认为,正是因为做了我家的保姆,她家的生活才有了收入来源,所以才有了微笑。大堰河对生活没有很高的要求,很容易满足。
大海组:第5节中,她哭的原因是因为我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大堰河想我时就哭了。而她的笑是因为我在她的身边,她能看到我,还能抱着我。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堰河是真的爱我。
师:你们组还能从诗中找一些爱“我”的诗句吗?
大海组:第8节中有“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在梦里,她吃着她乳儿的婚酒”,第9节里有“她死时,轻轻呼唤她的乳儿的名字”。
师:同学们,品读,离不开语言,离不开前后的关联。请蓝天组同学为我们齐读第7节!
蓝天组:(读毕,面向全班)我们小组读得不错吧!
山川组:你们小组有3个字的读音不准。第一个是“团箕(jī)的“箕(jī)”;第二个是“炖肉(dùn)”的“炖(dùn)”;第三个是“冰屑(xiè)”的“屑(xiè)”。
大海组:你们小组在朗读时,没有把握好重音。既然“她含着笑”含义很多,就应重读!
蓝天组:谢谢!请你们给全班示范一下,好不好?
(全班鼓掌)
(大海组示范朗读)
草木组:请问蓝天组同学,为什么用“紫色”来修饰“灵魂”?
蓝天组:我们知道故宫也叫紫禁城,那是皇帝住的地方,我们推测,可能是高贵的意思。因为大堰河有高贵的品格,所以就选了这个词。
山川组:是的,还有“紫罗兰”、“紫竹”等,代表芳香、美丽,正好可以用来赞美大堰河。
草木组:可“紫色”是冷色,人身上有伤痕的时候,就会出现紫色,这怎么解释呢?
蓝天组:可能还有“压抑”、“痛苦”的意思吧?联系到大堰河的身世,可以看出她饱经生活的磨难,一生很凄苦。
师:这种高贵和痛苦矛盾吗?
大海组:不矛盾,虽然身世痛苦,但灵魂高尚。
山川组:不是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吗?在苦难中,依然仁慈、善良、勤劳,而且没有怨天尤人,常常“含着笑”,我认为她对生活始终不失希望。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保姆来说,太伟大!太了不起?。ㄕ粕?br />
师:是呀,苦难让灵魂更高贵!起初,艾青是学画的,所以在诗中,他很擅长调色,诗人的情感也在不同的色彩中浸透。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句子,请大家找出来,试着借用刚才的分析方法进行品析。
蓝天组:本小组展示完毕,谢谢大家!欢迎下一个小组进行评价!
(其他小组展示略)
■案例解析
学道设计理念
一、 文本性原则
诗歌教学总关“情”,围绕“情”来设计目标和组织教学,诗歌教学就不会“跑偏”?!洞笱吆?mdash;—我的保姆》的学道正是了体现这一思想,确保“朝向”的正确。 围绕“情”拟定了本课的两个目标:一是悟情(这是基本的要求,明确“写什么”),二是品情(这是表现手法的探究,明确“怎样写”)。围绕“情”,设置了达 成目标的3个自研自探的流程:“诵读”、“品读”、“创读”。
“诵读”有一个渐进的达标要求:读准、读顺、读畅。诗歌教学以读为本,有足够的朗读才能进入文本,有足够的朗读才有学生自我的感悟。不能以“先入为主”的范读来抢夺学生原生态的朗读心得。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形象”、“主旨”等的感知就会深刻。
“品读”意在引导学生潜心于文本之中,在文本中发现情感的附着点,以及传情达意的方式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创读”意在触发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联想和与生活的连接之中,抒发自己的阅读心得。
二、情景化原则
置学生于一个生活化的现场,让学生在角色化的担当中去经历学习过程,避免“问题单式”的呆板和学生的反感。在《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学道设计中,老师给 学生拟定了两个情景,一是“赛诗会”,二是“文学研讨会”。学生角色在身,就会精心准备,他想占有更多的东西,以使自己在展示的各个环节都能胜人一筹。在 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也会为团队的荣誉而行动起来。这样一来,“情景化”设计就发挥了“激励”、“激活”的作用。
三、开放性原则
学道设计的开放性体现在老师绑定课堂的东西少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大了。开放性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以生为本,?;ち搜母鲂?,有助于释放学生群体的多元化智能。
设计的开放性在《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学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诵读”中,学生可针对“人物形象”、“情感主旨”,设计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品读” 中,学生可在众多的“品点”中,任意选择,一改过去给案例、供范式的固化的诗文赏析形式。“创读”中,学生可以“任选其一”,尊重个体差异,为学生施展才 华留下了余地;“展示”前,老师给的是“展示建议”,而不是冰冷的“必须做到”,亲切而无强制。
开放性的设计,把课堂变成了自助式的餐厅,“就餐的学生”既轻松又胃口十足,消解了学生在展示中的疲态。没有开放性的设计这个源头,就难以引来 “三生性(生动性、生成性、生命性)” 课堂的活水。
四、阅读与写作结合的原则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突击性训练不可靠,孤零零的写作训练换来的只是学生烦、老师愁?!洞笱吆?mdash;—我的保姆》的学道强调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练笔。
前面的“诵读”在学生情感的领地立起了大堰河高贵的品格;“品读”在学生头脑中建构了抒发情感的渠道。有了“情”,有了“法”,学生再与自己的生活连接, 自然会涌起讴歌与赞美的“创读”。在课后交流中,有学生说:“我喜欢文字华美、情调舒缓的诗歌,所以,与这个单元的《再别康桥》、《雨巷》相比,我觉得 《大堰河——我的保姆》没有意思,但经过这堂课后,我懂得了,日常生活小事同样能打动人!”还有同学说:“在家里,我的奶奶与大堰河做的活有很多是一样 的,平时,我也没有觉得了不起,学了这首诗,我真想写一首歌颂奶奶的文章。”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与个性化情感体验的 要求,在运用中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课堂执行策略
一、 注意教师定位
课改说白了就是要处理好课堂中师生的位置关系,老师要由知识的“二传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无所作为。老师的错位、夺位、缺 位均不符合新课堂的要求。当课堂走在“十字路口”、学生普遍茫然时,正是老师现身之时。如:课堂上,有小组质疑“她含着笑”的真实性时,学生“卡壳”了, 老师有意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去读课文,去发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了定位的准确,才有适时而又必要的现身,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告 知,要让学生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让学生去享受那一份发现的快感和荣光。
二、 主导性介入
教师不能被新课堂边缘化了,要思考课堂介入的时间和方法。在《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学中,教师的介入体现在以下方面。
“引导”,如:“这种排比式铺陈是本首诗的基本句式,值得揣摩,我们再找找看。”将学生再度引入文本,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防止架空分析。“点拨”,如: “同学们,品读离不开语言,离不开前后的关联。”明确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明确品读语言不能割裂前后的联系。“追问”,如:“这种高贵和痛苦矛盾吗?”一石 激浪,学生的思维由浅表向纵深“漫溯”。“鼓励”,如:“了不起,敢于质疑权威!”“建议给蓝天组奖励一颗星。”及时性评价挑起了竞争,犹如课堂催化剂。
整个课堂体现了一种“圈层式”的特点:自研时,老师在巡视中小声指导;互动时,老师深入小组,适时倾听帮扶;展示质疑环节中,老师适时介入,以保证每一层次的学生能借助学道,在独学、对学、群学中获得应有的发展。这是传统点线式推进的课堂无法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