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标准
李炳亭
新课堂的理想状态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具象的描述可表现为以下特点:
1. 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获得,而是通过“超市”形式,任由学生选择。“知识的超市”的隐喻是,课堂要具有三个特性:自主性、丰富性、选择性。
2. 课堂的价值体现出从“知识”到“生命”的质的关注。“生命的狂欢”的隐喻是,课堂要具有三大自主特质: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3. 课应该是学生的课或者自主学习的课,而不是教师的课、教师为中心的课。
4. 课堂是一种生生、师生交互并共同作用的“合作”过程,因而课堂应该是一个工作“场”,当我们把好学校解读成是“一方池塘”时,课堂自然也应该是一个富有生机的“水洼”。
5. 课堂是一种“个体”的内心思想、感情、心理需要,因而课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甚至要把学习描述成“一件个体的隐私活动”,教师要敢于“捍卫学习隐私”。
6. 课堂终究是一种“人学”文化的真实体现,因而它应有平等、自由、民主氛围;人与人,相互包容、倾听、接纳……
7. 要基于师生共同体和一切学习共同体(对子、小组、班级)的健康、持久、良性的发展,教师必须解决师生发展的冲突,明确“通过发展学生”,从而“成就自己”的价值观。
8. 有从学习规律出发的科学的教学流程: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展示——反馈。
9. 符合“先学后‘教’”思想:教师的作用主要发挥在对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条件的创设上,所谓课堂主导,应体现在对学习困惑的“点化”、点拨上,因而课堂应遵循“先学后‘交’”的思想,这个“交”就是“主导”,而不是“教”。
10. 动静结合的课。好的课堂是生命的体现,动和静都是生命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