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需要十个策略
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呼唤人的主体性是一个最强音。教育已经逐步从他人教育为主,转为自我教育为主,教为主转为学为主。但是这个转变是在亲子关系中、师生关系中逐步展开,也就是孩子是在“互动中走向独立”。因此家长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成人做什么?我认为主要起“号角,放大镜,镜子和灯塔”作用,用学术的语言就是起“唤醒,发现,反馈和价值引导”作用。
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潜能,但是并不等于消极地“守株待兔”,我们需要探索成人如何科学地提供条件,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利于孩子的主动发展。下面这十个策略,也是总结了家长、老师的经验写成的?;队蠹艺箍致?,我深信,我们这个时代家长和老师不仅仅都是实践者,而且都是研究者。
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谁都知道,孩子的成长,没有空间是不成的。过去西部地区有一个落后的习俗,生下来的孩子,放在一个紧紧包裹的沙袋里,虽然孩子不缺吃喝,但是这种“沙袋儿”十之八九都成了痴呆,可见缺少活动空间将会出现多么可怕的后果。
这样显而易见的低级错误,现在的家长虽然很少重复,但是由于家长包办过多,禁止过多,使得孩子缺少自己活动空间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
所以,要想培养健康的孩子,尤其是想培养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孩子,首先,要给予孩子空间,而且还要不断扩大孩子的空间。
(一)给予孩子空间
有一位模范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逛公园,到了该回家的时侯了,家长没想到,这个四岁的孩子竟然提出要自己骑着小三轮车,沿着人行便道回家??醋藕⒆尤惹械哪抗?,家长犹豫了,孩子这么小,路又那么远,万一累坏了这棵独苗苗……但是又一想,自己可以走在孩子身边,安全没有问题。为了培养孩子,应该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闯一闯吧。在家长的支持下,这个四岁的孩子,用了45分钟,骑了7里的路程,完成了自己的小长征。
我十分佩服孩子的顽强精神,但我更佩服这位家长的魄力,他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敢于支持孩子合理的愿望,并协助他取得成功。
把一面墙交给孩子
在家庭中,能不能给予孩子空间,并不缺空间这个物质条件,关键是家长头脑里没有这个意识。比如每个家庭至少有一间房,房子总有四面墙,问题是,家长愿不愿意、能不能给孩子一面墙,由他自己使用?
有的家长会惊恐地说:“哪敢给?。∠衷诤⒆泳褪堑酱β一?、乱写,难看的很……”。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孩子乱写乱画?因为家长没有给他空间,缺少成才的客观条件啊!如果大胆地交给他一面墙,可以展示他自己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悬挂他所崇拜人物的图象,甚至是把墙壁装点得象美丽的夜空,幻想着自己在太空中遨游,都应该表示支持。家长可以当裁判,当欣赏者,这样孩子的写画能力才能够慢慢提高。如果家长担心孩子水平低,装饰墙壁总是家长自己动手,天长日久,家长布置家庭环境的水平可能越来越高,但孩子却永远不会布置自己的居室。
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习惯,那最好给他一张书桌,要求他自己管理好。即使不能给他一个桌子,也应该给他一个抽屉,供给他全权使用,当然,同时要求他把里面的文具、书本整理得干净整齐。总之,要给孩子空间,这样他的责任感、独立性,才有条件得到发展。
著名的《最后的演讲》主人公鲍许教授的崇高境界,感动了千千万万人,回顾他的成长过程,就会发现,他小时候就不断得到家长给予的许多空间。
兰迪·鲍许是一位热情、风趣且教学认真的美国大学教授,在46岁时被诊断出罹患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胰腺癌。翌年(2007年)10月,医生说他的癌症已转移,可能只剩下3-6个月的生命。鲍许教授应学校之邀发表了一场演讲.这场演讲让现场所有人笑声不断,也让不少入潸然泪下。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至少已有1000万人上网观赏了这场演讲的内容?!痘喝毡?span lang="EN-US">)专栏作家杰弗里·让斯罗先后53次采访了鲍许教授,写成了一本精彩丰富而令人动容的《最后的演讲》。
在著名的《最后的演讲》一书中,可以看到兰迪·鲍许教授在中学时代,居然在家长的支持下,在自己卧室的四面墙上画满了他喜欢的东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银色的电梯门,有尾翼的火箭,“白雪公主”的魔镜潜水艇,潘多拉的盒子……。
几十年来,这间卧室从来没有粉刷过,它成了来访客人参观的焦点。“人们不仅认为这卧室酷极了,而且认为父母允许孩子在卧室里画画也是很酷的”。
鲍许教授在书中回忆道:“我不知道我还能再到自己儿时的卧室去几次,但每次回去都像是得到一份大礼。我仍然睡在父亲为我做的那张双层床上。我在入睡时,我看着墙上那些疯狂的涂鸦,回想起我的父母让我绘画的一幕幕场景,感到非常幸运、非常快活。”
为这位科学家的《最后的演讲》写序言的李开复,在序言中记述到:他的十一岁的女儿说:“我可以去画我房间的墙壁吗?”我提醒她:“你小时候画得还不够吗?”她吐吐舌头说:“我知道。谢谢你以前让我画。”
我虽然经常提倡家长要给予孩子空间,而在其他场合,我一直没有发现哪一位家长,曾经敢于给孩子一面墙,让孩子在上面涂鸦。直到今年,我才听到门头沟大峪二小的一位老师有过这样的勇气。这使我遗憾地想到:这是不是中国孩子创造性不如美国的一个原因???
孩子何时分床睡?
但是,给予孩子空间也不是越早越好,越大越好,这里也需要遵循客观规律。
例如,关于孩子什么时候自己睡?有些年轻的家长,抱着尽早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良好愿望,盲目地听信一些国外的经验,过早地安排孩子与父母分床、分屋睡,结果并不理想。
现在有研究表明,根据跟踪实验,发现最佳分床睡的时间是五岁左右。在五岁之前分床睡的孩子,由于比较幼小,心理发育很不成熟,在他夜间醒来之后,找不到亲密的人,会有一种恐惧感,在成年之后留下一些心理损伤。
当然,过晚分床肯定也不好,孩子把自己变成母亲的“连体人”,这种依赖、依附的关系,使孩子成为永远长不大的人,当然更不可能成为有自主性、有作为的人。
如何对待虚拟空间?
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人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每一个人要面对三个世界,也就是在真实的自然世界、现实的人文世界,以及网络的虚拟世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生活在三个世界,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确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网络的虚拟世界使人的生活空间极大地得到扩展,网络的全球性、多元性、快捷性等特点,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极大的信息量。网络的虚拟性,可以模拟、仿真现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超越现实,对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性也会起到好的作用。
然而,面对网络的虚拟世界,青少年有三个不利:
第一, 生活经历贫乏。
网络给人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当然这个网络的虚拟世界仍然来自现实世界,但是,这对于生活经历贫乏的青少年来说却很难区分和理解。不用说幼小的孩子常常把幻想当作现实,就是青少年也不时出现把主观想象当作客观现实的情况。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经戏称少年是“天生的社会评论家”,他们往往以为社会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社会错了。
社会化程度不高的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面前,一方面容易把虚拟误以为真;另一方面也容易把自己真实的愿望、问题,只要在网络上“虚拟”式地解决了,就会心满意足。
第二,文化水平不高。
青少年的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知识不丰富,尤其是缺少建筑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真知,就难以判断网络上的真伪,难以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有的甚至基本的分析、推理能力都缺乏,更不用说去驾驭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网络虚拟世界。
而这种知识、能力,首先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掌握,而不是孤立地单纯依赖网络。
第三,心理不成熟。
网络的虚拟世界,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非常不利,他们正处在“自我”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时期,这个阶段他好像找不到“自我”了,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他有时怀疑自己是不是真实地存在?怀疑我是在做梦?还是我在别人的梦中?甚至突然怀疑自己的母亲是不是真的,“我的母亲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这一切,正反映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发生关键性的质变,思维能力也处在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表面走向深入。虽然这个时期青少年对自我的混乱是很自然的,但是在此时进入网络虚拟世界,却对他们十分不利,有可能助长了向更混乱的方向发展。
有一个网络高手竟然说:“如果一定要让我说出一个敬畏虚拟世界的理由,那就是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精彩百倍。如果给这个敬畏加上一个期限的话,那就是一辈子”。
应该说,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比,各有精彩之处,如果只知道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精彩,甚至还要精彩百倍,这种糊涂观念就有可能使一个青少年一辈子逃离现实,陷入网络而不能自拔。
一位少年,想在网上寻找朋友,他寻找朋友的条件,方法,所用的语言,都只能来自现实生活。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形成了他的看法,练就了他的能力;反过来说,在网上,他结识了朋友,有了许多互动、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但最终,必须回到现实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才对人生有真实意义。
要想顺利地渡过这个时期,关键是必须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大自然和人类现实世界。而目前危险在于许多人没有看到这点,恰恰相反,在竭力使用网络把青少年引向虚幻的世界,这就制造了混乱,增加了青少年顺利过渡的困难。
所以,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尤其要解决网络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教育者应该牢牢把握住,未成年人的发展必须是现实世界的实践为主,网络学习为辅的原则。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