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加强备课的有效性呢?
一、定准课时目标。一篇精读课文一般需要两课时完成,而大多数老师的教学目标都是笼统的一篇课文定一次,以致于每节课的课时目标针对性不强、定位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必然导致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评价标准模糊,教学效率不高,甚至是无效课堂。
二、找准语言训练点。课时目标定准之后,就要从课文中精选和目标相对应的最有价值的训练点。一篇课文,所涉及的知识点太多了,面面俱到,则往往是面面不到,我们需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勇气,到底取哪一瓢饮呢?这就需要我们围绕课时目标,由多到精,删除枝蔓,筛选出最有训练价值的语文因素。特别是在精读课文、体会感情、学习方法这一环节,对课文内容要取我所需、为我所用,进行大胆的取舍,然后进行有机整合。比如说:这几段适合训练有感情地朗读,那几段适合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那几段适合体会表达方法等等。我们都可以抽取出来,打乱课文内容的顺序,进行重新组合,不用担心这样做会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因为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整篇课文的结构和脉络已经印在学生的脑海了。
三、链接补充材料。课文中所给出的知识点只是一个学习的载体,是一个跳板,我们要让它起以点带面的作用,扩大训练量。例如在生字环节,可拓展的素材有形近字辨析、多音字组词、易错字集锦等。以“暮”的备课为例:(1)、链接形近字“幕、墓、慕”。(2)、词语链接:由课本上的“暮春”链接“暮秋”、“暮年”。(3)、词串链接:由课本上的“暮春三月”链接到中秋()月、金秋()月、寒冬()月。这些材料的筹备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备课,材料的来源一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二是教师浏览大量的试题和资料,对其进行比较和筛选,找到知识点的交集即考点,材料的选择依据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已经掌握的再重要也没必要啰嗦,是是而非的要重点强调,一点不会的要反复强调,对知识点和训练点的过滤,可以让实效课堂走向高效课堂。
四、精心设计课堂作业。作业针对性要强,讲什么练什么。例如第一课时讲生字、讲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品词析句,体会感情,学习写法,每课时当堂就现场测验掌握情况,这样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听课,会的就多;不听,会的就少,再辅助一些奖惩措施,课堂纪律、课堂常规自然而然的不立自成。
其实,我们上面所做的备课工作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你想把学生带到哪里——课时目标;你怎样带他去那里——备知识点备补充材料;你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到达那里——当堂检测。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