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理论依据
“135”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对于学生学习而言,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
二、 改革样板
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武汉常青实验学校的“学案”和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是我们课改的样板。
三、 模式构建
“135”高效课堂模式,即一个核心(学案导学);三种方法(自学梳理——探究展示——巩固提升);五个环节(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点拨解疑——检测纠错——小结评价)。“1”固定,“3”渗透,“5”活用,目的是建设富有生命活力的精彩课堂、高效课堂。
“1”:指一个核心(学案导学)。不论什么课型,我们的具体抓手就是导学案。教师根据导学案来指导,学生按照学案来学习。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既有目标又有方法。
“3”: 指三种方法(自学梳理——探究展示——巩固提升)。构建学习小组,这是“135”教学模式组织管理和运行操作的核心,每组由异质学生6至8人组成。通过自学梳理组内同伴互助、互查、互促、互动,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组际间的探究展示横向交流实现互补,真正激发课堂活力。巩固提升是扶优转差的关键环节,探究展示后,给学生留出一定反思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咀嚼回味,消化吸收,并设计适当的题目进行巩固和提升。
“5“:指五个环节(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点拨解疑——检测纠错——小结评价)。自主学习:学然后知不足,先学然后产生疑问。学案中的自学提示要具体明确,便于学生操作,学生能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互动交流:是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实行小组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点拨释疑:以问题为起点,以自学、交流为基础,以释疑解难和提升为目的。展示的问题要精选,要选择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进行点拨。检测纠错。既是一个独立环节,又必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反馈检测的方式不仅仅是书面考试,还包括提问、观察、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并及时点拨矫正、精讲提升。小结评价:可以是学生总结归纳当堂所学的知识、收获;也可以是教师评价学习小组的表现。
四、学科参照的模式
1、数学教学凸显“三测一拓展”,即课前测、课中测、课后测和拓展提升。
2、英语学科开发“导学稿”集听说读写训练为一体。
3、语文教学采用“导—读—悟—练”四段式教学。
4、理化生学科构建“问题再现—自觉解答—交流展示—归纳拓展—反馈检测”五环节教学模式。
5、政史地学科形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测反馈”三环节教学模式。
五、基本要求
1、体现一个中心:以学生学会为中心。
2、课堂彰显三种精神:自主精神、合作精神、探究精神。
3、使用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