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品茶微信wx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风尚 > 【名人名校】浙江大学

【名人名校】浙江大学

2010年12月28日 08:28:53 来源: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访问量:2145

浙江大学简介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竺可桢带领下的国立浙江大学汇聚了一大批著名学者。数学有钱宝琮、陈建功、苏步青,物理有胡刚复、王淦昌、朱正元、吴健雄,化学有王葆仁、王琎、卢嘉锡,生物有罗宗洛、贝时璋、谈家桢,土木工程电机有钱令希、王国松,历史、地理有谭其骧、任美锷、钱穆,农学有蔡邦华、吴福桢,教育有费巩、黄翼、丰子恺等。在学生中后来亦有一大批杰出学者大师出现。竺可桢时期的浙大,遂以文理称雄中国,与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并称“民国四大名校”。亦是当时中国五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教授两次造访浙大,盛赞浙大是东方剑桥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浙大被肢解,险遭亡校。中国南方最好的理学部被整体调往复旦大学,工学部实力减至原来的七分之二,浙大文学部、农学部、医学部被分为三所单科性学校,即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这三所高校也逐渐发展成国家重点大学,进入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院士,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院士,著名心理学家、原杭州大学校长陈立先生,著名土壤化学家、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朱祖祥院士等一大批老浙大人不愿浙大分崩离析,不断上书中央要求恢复老浙大。几经周折,浙大三大学部终于回归,于19989月重新组建为今天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浙大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雄踞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是985工程九校成员。现任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杨卫教授。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杭州市。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经济发达、人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享有读书求学胜地之美称。学校设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紫金港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93.00万平方米,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完备的条件。各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588.00万册,是全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出版社1家。附属医院6家,总床位数5459张。学校还创办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在南昌、宁波、温州、嘉兴、绍兴等地设立了分园。总长达120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2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 2400余人。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4.3万人,其中:博士生6050人,硕士生11883人,本科生24983人。 

【颇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浙江大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体系。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 十一大门类。学校现有112个本科专业,43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317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农 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汉语国际教育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 家重点学科14个,另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 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 基地1个。学校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战略,实行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英才教育并举的方针。本科教学推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开设有特优学生组成的“竺可桢学院”(包括混合班、工程教育高级班、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班、文科和理科综合试验班、本科学生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等)。为了给知识交叉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还按大类打通基础,实行分层次教学,推行双学科双学位,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育框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举办多种学术节、学科竞赛和各类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发展空间。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该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利用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建设的全面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的方针,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1999年浙大在全国和国际上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如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入围素有工业设计的奥林匹克之称大阪国际设计竞赛决赛;在199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浙大荣获国家一等奖(4个)居全国高校之首;在19995月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特等奖中的最高奖-INFORMS奖,填补了亚洲地区大学生参赛以来的空白;在9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4个队荣获一、二等奖,成绩骄人。在9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该校有四篇入选,名列全国高校第三。正因为有如此发挥自己个性的环境,才有《大学生》杂志开展的大学生最向往的大学调查中该校名列第三;才有1999年、2000年报考浙大研究生的人数(19998888人,20001.2万余人)连续两年位列全国高校首位的佳绩。也正因如此,使浙大学生凭求是的干劲、宽厚的基础在人才市场成为抢手货。  

【广泛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为了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一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通过这些校际关系,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和合作项目,既有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又有联合举办的国际会议、联合开展的合作项目及联合培养的研究生。  浙江大学都会邀请数百名外国专家或学者来校讲学及研究。1999年浙大共接待了893名国外来宾及1000多名港澳台地区的客人,这还不包括院系接待的客人或外宾。来访人员中,许多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有的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如199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穆拉德博士、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及1990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威廉•夏普博士。  浙大每年都要举办一些国际会议,既有国际系列会议,又有与某大学或某集团的双边会议,如浙大与朗讯科技的联合会议,不但交流了学术成果和信息,还促进了浙大与贝尔实验室的合作。  被浙大聘为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的外国学者有300多名,其中有不少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有的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浙大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1999年在校人数长期生652人、短期生151人。  浙大还有一批中外合建的研究中心及研究所,如汉斯赛德尔管理培训中心、中加农村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德语中心、韩国研究所等等。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百年浙大,素以“求是”之精神砥砺后学,褒扬先进,以求是之风培育求是之人,故而人才辈出。新浙大成立以来,更以营造积极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既循循善诱,又提倡宏扬个性,以求培养人格健全,既而脚踏实地,又能锐意进取的跨世纪人才为己任。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总揽科学、人文,着眼于未来,立足于青年,立意为浙大数万学子搭文化之台,扬成材之帆。  校园是社会之缩影,学生均以适应社会、贡献于社会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大学培养学生,当以校园文化的熏陶为要旨。而文化的熏陶,也以学生个性的发挥,人格的健全,素质的全面为主要环节。新的浙江大学,集理工农医于一体,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囊括其中。各门类相互渗透和激荡,凡浙大的学生,耳染目睹,汲取各学科之精髓,又能择其所好,有所专长,故校园文化更为丰富和全面,实为数万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  求是园中,浙大学生意气风发,科技、文化呈现出蓬勃之势。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节”,“校园社团节”备受关注。由“创业设计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几十项活动组成的校园科技文化节在为广大学生提供浓郁的文化氛围之际,也同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材。以邓研会、学生科协为代表的全校130多个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并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团体,通过一年一度的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竞技性于一体的“学生社团文化节”为同学们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学生艺术团,数百名有艺术特长的团员活跃在校园里,向全校学生推介高雅艺术、传统民族艺术的同时更自编自导了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活动。爱乐协会、网络协会、文学社、摄影协会……每年数万学生踊跃投身其中,获益良多。  浙大文化,经百年沉淀,十数辈传承,底蕴深厚,而今又站在时代前沿,浙大的校园文化,深受其益。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浙大学子向来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时刻关注世界的发展。浙大“求是”精神,更在创业、创新等时代大潮中,注入了新的内容而发扬光大。  

 现有本科生24000余人;专业112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大门类;拥有国家文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7个,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3个,工科课程基地4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拥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2001年、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3项。本科教育还将进一步推进研究性教学,特别是小班化研讨式教学,建设多维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优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追踪学科最新进展,以研究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本科生出国出境学习交流,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意识,提高国际竞争力。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是浙江大学专门负责招收和管理外国留学生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教学机构,下设综合事务办公室、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学位生管理办公室、对外汉语教研室和外国专家留学生服务中心,总部在玉泉校区,紫金港校区和华家池校区设有校区外国留学生管理办公室。

浙江大学从1979年起开始恢复对外招生,迄今已有两万余名外国留学生完成学业。2008年学院管理的各类长短期外国留学生3500余人, 其中博士研究生116人, 硕士研究生158人, 本科生1006人, 长期汉语言文化进修生1400余人, 专业进修生158人, 短期进修生640余人, 来自韩国、美国、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等五大洲115个国家。学院现有汉语语言与中国文化专职教师30余名,兼职教师40余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22名。  学院开设长短期汉语和中国文化进修课程,已开设汉语言本科专业(经贸、旅游管理方向), 条件成熟后还将开设汉语言研究生专业。学院设有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承办每年四月、六月和十一月举行的HSK考试, 在我校进修汉语的大部分外国留学生在历次HSK考试中都取得了优良成绩。学院还为团体学员开办汉语言和中国文化、中国经济贸易、中国工商管理及琴棋书画等各类短期进修班,每年有六百多名短期留学生来校学习。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创建于198412月,是国务院首批批准试办的研究生院之一。19952月,原国家教委组织全国33所试办的研究生院进行评估,浙江大学等十所研究生院受到表彰,并正式挂牌。  浙江大学从1941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到目前已有近60年的历史。19989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浙江大学与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 等老浙大相关学部回归,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组建后的浙江大学按照国家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37(含自主增设22),涉及一级学科56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12(含自主增设22),涉及一级学科70个;另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JM)、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教育硕士、兽医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目前国内学科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著名综合性大学。至今,浙大已有43个一级学科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居全国第一。 24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浙江大学拥有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三,拥有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四,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一。 学校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和整体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八字方针,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目前在校研究生1793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050名,硕士研究生11883名,另有专业硕士研究生6000余名。自1999年起学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目前每年招收博士生1500余名、硕士生4000余名,较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学校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在打好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同时,注重提高研究生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