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品茶微信wx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草根教研 > 高效课堂应该为学而“设”(原创)

高效课堂应该为学而“设”(原创)

2010年05月11日 00:18:28 来源: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访问量:1928

高效课堂应该为学而“设”

——参与庆阳市教研室送教下乡活动有感

列宁学校    张守银 王玉宝

414日至16日,我们全程参与了庆阳市教研室送教下乡活动。此次活动中,送教教师一堂堂精彩的展示让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庆阳四中刘春梅老师执教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孙权劝学》,西峰新建小学杨晔老师执教的《野草》,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了名师的课堂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专家们的点评使我们豁然开朗,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结合这次“送教下乡、帮扶联动”活动和打造“高效课堂”,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感想:

一、高效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情境而“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创设学习情境的作用:一是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理性的顿悟,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我国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教育的优势在于由于情境的优化,美感激起了情感、情感又启迪了智慧,思维与想象、认知与情感交融在一起,显现出情境教育育人、育智的极大魅力。

虽然这次授课对象不同,但两位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焦点都是一致的,都是从创设情境入手,都是从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入手,精心的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多媒体、图片、音乐等)想法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提炼蕴含在其中的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内容,如杨晔老师执教《野草》时,教师能结合列宁学校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南梁奋斗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如刘春梅老师执教的《孙权劝学》,用方仲永从天资过人的神童到才华衰退,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了环境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导入新课,而孙权劝导吕蒙读书学习,使吕蒙才略得到提高,赞扬了孙权和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告诫人们,重任在身不可不学的道理,二者有内在的联系。

二、高效课堂为学生学会学习而“设”

叶圣陶给《中学语文》复刊的题词写道:“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要教。”其实,“教”是一个境界,需要预设,“不需要教”又是一个境界,达到“非预设性。”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时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是粗糙的、散漫的、无法测量的,也是低效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将是呆板的,了无生气的,没有智慧的,也是无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只有按科学的教学原理和方法进行预设,同时又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应,并按民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生成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需要并倡导的高效课堂。观摩了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他们能正确的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让预设和生成这一对矛盾统一体和谐的共存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既严谨又有法度,具有包容和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和激情。

刘春梅在执教《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几个预习题:

1)找与贝多芬有关的资料。

2)你认为贝多芬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3)从贝多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4)说说还有那些人,虽然身处逆境,却从不向命运低头,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功。

5)查找有关正确对待厄运逆境的名言警句。

6)写一段外貌描写,必须写一个同学或老师。

刘春梅老师在上课时,能基本按照这些问题去设计教学,当学生出现疑惑时,教师耐心点拨,并延长了学习时间,讲得耐心,说的细致,处处设疑,循循善诱。

另外,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的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两位授课教师都能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互动模式多样,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学生合作前有明确的指令、明确的任务、明确的流程,如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疑问同位两人之间交流,两人解决不了的交给四人小组,四人小组解决不了的交给全班。在教《孙权劝学》时,要求小组分好角色,任务明确,步骤清楚,最大的亮点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通过分组展示,评出三名“朗读之星”,然后全班读叙述部分,三名朗读之星分担三个角色,这样突破了组内合作界限,实现组间合作、全班合作、师生合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有话可说,会学学会。

三、高效课堂为学生的思维提升而“设”

叶圣陶说:“在基本的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思维训练关键是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是否处于积极状态,甚至要能看出思维活动的质量。

例如刘春梅老师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速读课文,了解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教师抓住了一个学生能理解课文,积极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于是学生回答:“我认为贝多芬是一个伟人。”教师追问:“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回答:“贝多芬面对耳聋的打击,却不沉沦,创作出不朽的音乐,所以我认为他是个伟人。”还有许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教师为了不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一脸微笑,一堂微笑,而对学生个性解读一个劲的点头,学生各抒己见。预习题中的第三题、第四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最好载体。还有,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概括作者笔下贝多芬的形象,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最终概括出了贝多芬的形象特点: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四、高效课堂为阅读的价值取向而“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但同时也说:“语文课程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文本,毫无疑义它应该是阅读的对象,那么对文本意义的多元解读是阅读的应有之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能变成麦克白。两位老师都能注重自我体验这种阅读方式,同时注意价值引导。杨晔老师执教的《野草》让学生分小组读,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创编性的朗读课文。这是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阅读是学生个人的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通过阅读,学生懂得了课文是通过两个故事说明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事物是种子,它们“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突出种子超越一切的力量。接着,用通过人们常见的笋的成长、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顽强不屈的生长现象,进一步突出不可抗拒的种子的力量之巨大,从而揭示了这种力量的真谛——顽强的生命力,“长期抗战”的力,能屈能伸,不畏艰辛,无比坚韧的力。简而言之,《野草》是通过描写种子的神奇力量,表达了作者对野草生命力的礼赞。这篇课文对学生的生命意识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感染和熏陶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音乐巨人贝多芬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刘春梅老师抓住本文的独特之处: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正如丰子恺对贝多芬评价是“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苦闷与精炼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样英雄心的表现”。因而刘春梅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贝多芬身上大家受到哪些启发,谈谈你的想法”。培养学生面对厄运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搜集关于厄运的名言俗语,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通过比较就会发现《野草》与《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两篇课文,虽然课文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以不同的形式诠释乐生命的内涵。这两位老师都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价值取向。

虽然这两位老师的课有许多成功之处,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如刘春梅执教《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录音,而不能用《欢乐颂》。杨晔老师的课堂虽然注重了体验过程,但淡化了基本结论。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有感悟,有收获,有反思,有提升。为我们留下思考的问题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第一、新颖高效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重要保障。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1)教学目标设计:简化头绪,优化内容;(2)教学主问题设计:统领文章,贯穿始终;(3)教学流程设计:逐层推进,调控自然;(4)资料穿插设计:适时适度,灵活自如;(5)学生活动设计:活动充分,收获丰厚。第二、语文教师良好的素质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我们还要充分的认识到:腹有诗书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绝对尺度和终身的职业追求。我们为专业发展而读书,而不能总是泛泛浏览,应摘抄笔录、勤于积累,将断章残句、只言片语、理论线索、实践感悟等、排比荟萃,积学贮宝。读书札记,思想火花,盈卷盈帙,将其消化整理,既积累了自己的学养,又可以作为备课上课信手拈来的资料;既让自己的认识具有更多的实践含量,又让自己的经验熔铸更多理论精华,放之弥于四海,卷之不盈一握。在长期的经典阅读中磨砺出一些识力和定力,养成乐于读书独立思考的职业习惯。语文教师更要懂得,读书学习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感染人的精神气质。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