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品茶微信wx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园地 > 和谐校园创建工作结硕果

和谐校园创建工作结硕果

2014年12月14日 21:10:52 访问量:1446


——华池县列宁学校

20141214

我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质量管理为主线,以深化“红色教育”、打造“高效课堂”为目的,以“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无烟校园、普通话推广示范校园、师生和谐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七园同创”工作为重点提升办学内涵,积极营造安全、健康、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经过不懈努力,学校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就创建情况汇报如下,请指正。

    年初学校分析总结了2013年创建工作,在此基础上对2014年创建工作做了安排部署,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创建方案,明确了职责和创建思路。在创建过程中,集思广益,精诚协作,使学校各项工作向好发展。

一、“人文校园”凸显人文特色

1、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一是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我校红色教育的开展以“校史”教育为依托,以“红史”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活动为载体始终凸显 “爱”这个内涵,为此,学校紧紧抓住两个专题教育活动:(1、继续研发了四个传承爱国思想的校本课程——“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南梁历史人文革命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 “红歌演唱”由李主任负责,王玲排练,组建了60人的红歌队,在每周三下午进行排练,教会10首红歌,其中红军小学校歌、《穿上红军的军装》、《跟上刘志丹上南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共产儿童团歌》、《红星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少年先锋队队歌》、《团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红歌队能演能唱;“南梁腰鼓”由白玉贵负责,组建了60人的腰鼓队,勤加练习,动作连贯完美,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南梁历史人文革命剪纸”由陈亚楠负责,组建30人的剪纸兴趣小组,在七一建党节、元旦进行剪纸书画作品展,并整理《南梁历史人文革命剪纸摹本》校本教材“红色经典吟诵”由高主任负责,王玉宝排练,组建60人的表演队,排练保留节目《大山深处的希望之光》。慕万涛组建10人的自行车队,进行速度和技巧训练。舞蹈队、篮球队、武术队、田径队都按照体艺组安排排练,为全县文艺展演、体育运动会选拔人才。(2、继续构建红色教师团体和红色学生群体,坚持开展 “十个一”红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每天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每周学唱一首红色歌曲;每周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每月参加一次便民实践活动;每月读一本名人传记;每期聆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每期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每期学讲一个红色故事;每期瞻仰一次革命纪念碑;每人守护一棵常青树)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瞻仰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十月一组织师生参观南梁革命纪念馆;学会红色歌曲——红军小学校歌》、《跟上刘志丹上南梁》;读名人传记(各班根据学生特点,在图书室借阅);撰写一篇歌颂家乡文章(主题为喜看南梁旧貌换新颜;观看红色影视剧——《离开雷锋的日子》;每人守护一棵常青树讲述一个红色小故事(刘志丹或习仲勋的故事,每周星期四各班组织专题红色故事演讲);参与便民实践3月5日;9月28日义务清扫街道,捡拾纪念馆废弃物);聆听革命传统报告。

    2、完善人性化管理机制。一是借群众路线教育之机,通过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改善党群关系,端正班子成员工作态度,建立和谐民主的管理体制。二是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教代会、职代会。三是坚决杜绝体罚,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建“零流失”班级。

    3、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彰显特色。继续坚持实施红色教育“1410”工程,研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一是细化“四风”牌和校园文化墙内容,投入8万余元构建以主席来信为核心的传承、历史、乡土、励志、经典、孝道、情趣等7个篇章的校园文化板块。二是利用乡村少年宫开展4大类26项社团课程。每周二开展葫芦丝、刺绣等班本课程训练,周三开展琴棋书画等特长训练活动,周四开展红色小故事搜集演讲特色活动,力争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三是落实《守则》、《规范》内容,推进“阳光大课间”活动。我校阳光体育大课间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特色展示。有、剑术、跳绳和太极扇表演,展示了“级级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特色体育训练成果。第二部分:集体活动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走步、跑步、踏步。展示了学校红色团队凝聚力和感召力。第三部分:韵律操(兔子舞)。展示了现代学生阳光、自信、快乐的心态和形象。第四部分:太极拳。将国学经典与舒缓的太极旋律结合起来,以达到放松和陶冶情操的目的。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这所有80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更加生机勃发。

 二、“书香校园”书香浓郁

     一是建立读书活动管理评价机制。学校由余国栋主任专门负责,年级组、教研组积极参与,制定详细的师生共读共写共成长计划,并在期末考试中进行测试,作为评价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依据。二是领导教师带头读专著、传记,撰写业务笔记、教学反思和心得体会,学校每周出一期《课改实验》。三是经典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进课堂,学校每天利用三个20分钟,坚持“晨读、午诵、暮写”活动,组织了诵经典、背经典、写经典、讲经典活动和读书征文、汉字听写大赛活动,使学校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

三、“平安校园”安全有序

     1、健全机构,靠实责任。学校进一步明确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他成员承担各自责任,师生上下联动,形成管理合力,从交通、消防、食品、校舍、人身、财产安全方面,健全制度和应急预案,建立责任追究制、倒查制和零报告制运行机制,使师生人人都成安全管理的责任人。

     附:列宁学校安全工作管理领导机构

     组  长:柴建平(负总责)

     副组长:王忠社(负全责)

     成  员:(负主责)高 发 (教育教学安全)、李 博(交通、消防安全)、余国栋(实验教学安全)、韩恒富(校舍、食品安全)、高明彦(体艺设施安全)、蒋仕奇 (课间安全) 白生军、杨勇军、王顺峰 (寄宿安全)班主任(班级安全)各室管理员(室内活动安全)班级安全员(课内、课外安全)

     2、强化教育,提高意识。充分利用安全教育课、班会课、国旗下讲话、宣传橱窗、校园网、校园广播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交通、用电、防火、防溺水、防拥挤踩踏、防人身伤害、防食物中毒和集体外出活动等多方面的安全教育,并邀请法制副校长、司法、交警、消防等部门相关人员到校上安全教育课,进行各种安全技能演练,熟悉报警、求助电话的使用,了解各种安全防范知识,使学生具备对危险的初步判断能力,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利用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少年宫开展心理咨询、“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3、严抓排查,确保安全。安全检查立足经常,除了做好一月一次的安全排查上报工作,经常开展以“防火、防盗、防中毒、防治安灾害事故及意外伤害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检查,不但有学校领导组的检查,还要有部门、班级、特殊岗位(食堂管理员、门卫)的自查,检查做到有记载、有反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消除隐患,确保不发生重大意外伤害事故。

4、整治周边,营造氛围。学校走访排查,梳理周边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诸如变相体罚、摄像头损坏、景文楼外瓷脱落等,学校制定措施,限期整改。添置摄像头8个、防暴器材13件、安全标识8处,安装减速带2条划斑马线4条,更换灭火器21个、消毒柜1台实施路队护送制,与交警支队、家长、学生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校顺利通过了省级交通安全进校园验收和市级平安校园创建验收,为师生营造了安全有序的生活学习环境。

四、“绿色校园”绿色满眼

在去年校园整治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学校及时与红管局、林业局联系将学校绿化纳入南梁红色景区规划,栽金叶釉、玫瑰、丁香、榆叶梅千余株,植草坪百余平方米,除冬季外办公室、楼道摆放花草;安路灯两盏;及时清运垃圾,疏通生活区排水管道,积极申报省级绿色学校。

五、“无烟校园”不吸烟渐成风尚

一是健全制度,严禁学生吸烟,杜绝教职工在办公室、校园、教室吸烟。二是教育引导,通过学习了解烟的成分、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教育师生远离香烟。三是开展活动,利用“世界无烟日”举办“拒吸第一支烟”签名活动,争创无烟办公室、会议室。

(六)、“普通话推广示范校园”讲普通话就是文明标志

    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置“我爱讲普通话,我爱写规范字”宣传牌,成立师生推普协会,制定推普计划和考评方案,举行第十七届普通话推广周活动,提倡普通话是校园唯一通用语言,讲普通话与“弯腰行动”成为我校师生文明的标志。

(七)、“师生和谐家园”温情四溢

    配合县政府、教育局重新规划校园,筹措餐饮楼、宿舍楼新建工程和教学楼前期工程,积极解决饮水和越冬取暖问题。拉煤60吨,添置火炉24套、空调2台;购买饮水机24台,与洁康水厂签订1450桶纯净水供应合同;购置可调桌凳150套,一体机1台,电脑3台,保证了办公学习;全面落实营养餐改善计划,精细过程管理,添置消毒柜、留样柜个1台,加强消毒与留样管理,制定营养餐实施细则和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高饭菜质量和服务意识。

创建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严格按“和谐校园”创建方案组织实施,落实工作分工,各司其职,领导组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创建合力一定不负人民厚望,力争把我校办成环境优美、底蕴丰厚、温馨和谐、充满活力的红色校园

 

编辑:王忠社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