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中学的大门显示,这是一所不同寻常的农村中学。
每天有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来杜郎口中学学习经验。
到了展示环节,是学生们最活跃的时候,人人争相到黑板前展现自己的才能。
每天早中两次反思会上,老师们对前一天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查找不足。
鲁西平原上一所普通的乡村中学,自2005年以来,每天有数百上千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前来参观学习,目前已累计接待80余万人,课堂上往往一半是学生,一半是各地来的取经者。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学,凭什么成为中国教育注目的焦点?
中国有4万8千多所村镇初中,却很少有像杜郎口中学那样一夜成名的。
这所躺在鲁西平原上、学生数不到800人的普通乡村初中,在百度搜索中的搜索结果已经达到了96万多个。
自2005年学校对外开放以来,各种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普通教师、媒体记者,不远千里从大江南北来到这里。截至目前,学校接待人数已经突破了80万。
他们并不为看风景而来,而仅是想听上几场讲座,体验一回不一样的课堂,和这里的老师、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交流。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被来访者们欣然带回,据称目前已在全国的200多所中小学的课堂上生息繁衍。
“这是农村教育的一场革命”,一位专家这样认为。
“他们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家行业报纸这样评价。
但也有人说,“他们的课改是‘非典型’的,不可复制。”
“杜郎口”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校?房子是镇上最“豪华”的
杜郎口镇位于山东聊城市茌平县东部,距县城约13公里。到这里需要先在省会济南坐上近三个小时的大巴抵达茌平,然后再打的或坐小面包车在蜿蜒的乡村公路上行驶30多分钟。
11月11日记者来到杜郎口镇时看到,仅有的一条街上尘土飞扬,屋舍破旧,仅有几家小超市提供生活必需品。相比南方城镇的繁华,这个北方小镇显得有些破落。
杜郎口中学坐落在小镇西侧的一条小路旁,东侧傍着一个电厂,占地120亩。
虽然杜郎口镇上多为年代久远的老房子,但是这所学校的建筑几乎是全镇最“豪华”的,崭新的教学楼、设施齐全的实验楼、400米标准跑道的运动场,师生公寓,浴室、食堂、一应俱全。学校的学生90%左右为镇上和周围村的孩子,另外10%左右来自茌平县城,也有一些外地家长慕名将孩子送来借读。
教室的四周都是黑板课桌排成方阵学生面对面而坐
走进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楼,过道两侧的墙上,贴满了老师的优秀“导学案”,学生的优秀预习笔记、课堂习作,并像书画作品一样用彩条“装裱”了起来。
走进教室,你就能立刻发现这里与别处学校的与众不同:课桌被拼成了6个方阵,每个方阵6张或8张桌子,学生面对面而坐,每个方阵的桌子上都放了粉笔盒和教鞭。
教室的东、西、北三面和外墙有四块黑板。上课伊始,课代表一般会指定几名同学在前面的黑板上写上当堂课的流程、学习目标、上节课学习过的知识点,后面的黑板上写课堂上需要延伸和拓展的内容,侧面和外墙的黑板上方写自己的名字——在完成当堂试题后,批改的同学则会在黑板下面写上名字。
老师到底是怎么教的?记者亲历一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
11月15日上午,时针指向9点,八年级四班的语文课《古诗两首》开始。教室里此时已经涌入了三四十位外来听课老师。
5分钟对上堂课内容简单回顾之后,老师把当堂任务分配给了以方阵为单位的“学习小组”,让他们用不同方式来熟记课文词句。
孩子们立刻进入了紧张的“分组合作”状态:他们或坐或站或蹲,有的激烈争论,有的支颐冥想,有的涂涂画画,有的大声朗诵,有的引吭高歌……
10分钟后,“合作”结束,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一齐拥向东侧黑板,争相抢占第一排的位置。
紧接着进入的是最有特色的“展示”环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高一矮两名男生用洪亮的声音异口同声来了一段“诗朗诵”,伴随着激烈的肢体动作,博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另一名男生则在黑板上作了一幅画来解释《次北固山下》中千古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河水涨了,河面就看起来开阔了。”
吹拉弹唱、插科打诨、手舞足蹈……十八般武艺都被用上了,古诗中枯燥的语法、知识点、疑难句被他们演绎得活灵活现。
在这期间,如果有学生怯场,同组的学生会“架”着他上台;如果有人表达出错,别组的学生会高喊着纠正;如果有精彩展示,大家并不会吝啬喝彩声。
20分钟左右的展示结束后,老师当堂出题,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一些学生在练习本上作答,另一部分学生来到教室侧面和外墙的黑板上作答,完成后邻桌相互批改。老师课后会给一些掌握得不好的学生“递纸条”,帮他们巩固知识。
同一个结果可以有不同过程杜郎口中学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大秀场
这只是杜郎口中学课堂一个缩影。记者用两天半时间走遍了学校的18个班级,从高年段到低年段,从文科到理科,这里每个课堂都成了大秀场,时时在上演一场场精彩迭出的课堂秀。
另一节九年级学生的数学课上,一道“圆的切线证明”题,被同学们用了七八种方法证明了出来。
而在一堂思想品德课上,男生女生被分为两个辩论小组,摆开阵式,围绕“什么是科学技术创新”这个话题进行一场PK。
七年级一班的地理课,一道“判断点在地球上的经纬度”选择题,学生先后演示“划线法”、“判定法”、“倒推法”等四五种方法,最后,一个男生的“排除法”,获得“最佳方案奖”。
九年级五班的学生徐富萍说,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习知识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让他们感到课本不再枯燥乏味。虽然有些学生刚开始不适应,一旦融入课堂氛围后,都会变得非常积极主动。
老师变“主演”为“导演”只做引导、提点、纠错
在杜郎口中学上课,老师从不带课本和讲义,但在每节课之前,要设计好一份详细“导学案”,将该课的流程、需要达到的目标、知识点、学生掌握程度、如何调动课堂氛围等,思路清晰地罗列出来,烂熟于胸,“导学案”还要求生动,有创意,不雷同。
老师的讲课时间被限定在10分钟之内,且不能进行知识灌输,只做引导、提点、纠错;不拘泥课堂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挥。
八年级四班的语文课上,记者看到老师信步穿梭在学生中间,很少说话。只在课堂不同的环节开始和结束时做一些简单引导和衔接,或在学生说错时加以纠正,或在说到重要的字句时做一些延伸讲解、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大部分时候任凭学生尽情展示。
杜郎口中学教研室主任孙玉生说,他们对老师的要求就是完成“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换,“老师只需控制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怎么去做,至于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