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品茶微信wx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风尚 > 【学名人立志向】用知识报效祖国的化学家--侯德榜

【学名人立志向】用知识报效祖国的化学家--侯德榜

2011年06月15日 08:18:37 来源: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访问量:2195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半耕半读,勤奋好学。他感受到了帝国主义者凭技术经济优势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和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与压迫,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立志要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的中国。1911年,侯德榜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成绩绩被保送到美国留学。8年中,他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柏拉图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工程,1921年取得博士学位。

    当了解到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而且利用我国缺碱而卡我国民族工业的脖子的情况时,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侯德榜放弃了在美国的舒适生活,立即返回祖国,立志要为祖国生产出自己的纯碱。侯德榜回国后,出任永利碱业公司的总工程师,脱下了白领西服,换上了蓝布工作服和胶鞋,身先士卒,同工人们一起操作。在他的带领下,技师、工人们团结一心,为建成中国自己的碱厂而奋战。日产180吨纯碱的永利碱厂终于矗立在中国大地上。这个厂,奠定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基础,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1926年,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减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了金质奖章。这一袋袋的纯碱是中华民族的骄做,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志气和智慧。1933年,侯德榜用英文撰写了《纯碱制造》一书,这本书的出版,结束了氨碱法制碱技术被垄断、封锁的历史,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受到高度重视,被公认为制碱工业技术的权威著作。这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但不久,发生七七事变,侯德榜和同仁们大义凛然,坚持宁举丧,不受奠仪,拒绝合作;同时,积极响应抗战,利用工厂设施,转产硝酸铵炸药和地雷壳等物资,支援前线。工厂被日本飞机3次轰炸,无法生产之后,1938年,侯德榜率西迁的全部员工在四川岷江岸边的五通桥建设永利川西化工厂。新厂由于制碱的原料成本高,要是继续采用原来的制碱法,生产就难以维持。侯德榜经过调查,决定开创制碱新路,针对以上生产中不可克服的种种缺陷,侯德榜创造性地设计了联合制碱新工艺。这个新工艺是把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联合生产。这一设计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在侯德榜的严格指导下,经过了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后,才把具体工艺流程定下来,这个新工艺使食盐利用率从70%一下子提高到96%,并解决了钙占地毁田、污染环境的难题。这方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赢得了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1960年前后,为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侯德榜不顾自己已是70高龄,和技术人员一道共同设计了碳化法制造碳酸氢铵的新工艺,为我国的化肥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侯德榜先生对科学的态度一贯是严肃认真的。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和技术人员、工人及晚辈们在一起,从来不把自己放在权威或高人一等的位置。讨论问题,他总是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从大家的智慧中吸取积极的因素来充实、完善自己的设想。

     侯德榜先生像一名辛勤的园丁,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这些骨干现在大都仍活跃在中国化工领域的各个部门,相当多的骨干已成为厂长、总工程师。他们以侯先生作为自己的榜样,为发展我国的化工事业鞠躬尽瘁。

    1974826,侯德榜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4岁。但是他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为祖国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