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校办学新风尚之:随笔孕智慧,思想在路上
且来看一组言论。
第一条是关于执行力的:2006年3月21日,《中国教育报》记者言论——一切事业,“30%靠战略,70%靠执行。”
第二条是关于特色化的:2005年10月18日,《中国教育报》:程红兵的话——“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出现了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比如在许多学校之间存在的同质化现象,具体说来,就是“千校一面、万人同语。”
第三条是关于说了办定了干的:是民间热传的一句俗语——“嘴巴走了一千里,屁股还在屋子里。”
用这样的几句话来对照当下教育的现状,应该说是点明了弊端之万一。
而华池县列宁学校,却在以“瞄准就做、做就做好”的姿态实现这办学理念的革故鼎新和教育行为的化蛹成蝶。
反思落实处——人人写随笔,周周阅随笔。随笔成了相当重要的教研形式;
思想在路上——思想不是飘在高空的祥云,思想就是落在教育大地上的甘霖。落实是最给力的思想行走。
当老师的老师,校长也在写随笔,亲自阅随笔
在迎来送往中很少推杯换盏;
在治校理事上从不颐指气使。
作为校长,张守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政客,当成一个官,他做的就是“向远处看,在前面领”,不事张扬而又润物无声。
他坚持写随笔——
“没当上校长的都说当校长幸福。很多老师都羡慕校长手中有许多特权,似乎能办很多事。那么当上校长的是不是就幸福、快乐了呢?校长的幸福指数取决于什么?在我看来,觉得校长的幸福指数来自健康的身体、和谐的氛围、奋进的团队、丰硕的成果、温馨的家庭。”——这是他的随笔《校长的幸福指数》中的一段话,内中包含着担当作为、坦然充实生活的厚重与优雅。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有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还应该去加强。只是加强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以前研究的是教师如何教,现在则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即让学生如何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快乐地学:这就是立足于自主学习的新观点。”——对课堂教学有自己的清醒判断和理论操守,他的随笔《自主不是老师跟着学生走》反映的正是他在这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让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耐心地等待教育的“花期”吧!不主观推断,不盲目评价,不草率否定,不轻易放弃只有这样,为师者的育人实践中才会不断绽放馨香的梅兰。”——在他的随笔《教育也要寻“花期”》中又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一个教育有心人的温婉的情怀。
他还亲自阅教师的随笔——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希望你能引领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多研讨,总结出我们学校作文教学的独特流程,好吗?”——在某骨干教师随笔的末尾,他和风细雨,寄意殷殷。
“你能用心的记录自己的学习和思考,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在某中层领导随笔之后,他盛赞有加,寄予厚望。
做研究型教师,在随笔中培育情怀,升华智慧
等、靠、要,抹杀灵性,造就匠气;
学、思、创,激活灵感,催生智慧。
教师的随笔也来自实践,亮点多多——
“陋习一:不给学生思考时间;陋习二:刻意谋求心中的答案;陋习三:提问时不叫学生姓名;陋习四:随意拖堂”——在副校长、政教主任高发的《课堂教学的陋习反思》中,对上课陋习深恶痛疾。他的其它思索也瞄准实践,很有见地:《聚焦高效课堂,关注有效学习》《课堂提问反思》《理想的教师素质》《从尝试中去感悟高效课堂》《魅力与管理》,单看标题便知视野之广,思量之深。
“清人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忍弃去。’作文的开头是文章的脸面,最为醒目,最能吸引老师,也最能展现作者的写作水平,好的开头非常重要。中考作文,我们应学会雕饰好凤头。”——这是省级骨干教师、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王玉宝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开头的一段话,直接来自教学实践。他的其它篇章,如《让微型段落闪亮登场》《消除朗读中的“看客”行为》《探本溯源明规律,锦心绣口写华章》等,也是经验的浓缩和智慧的升华。
![]() |
![]() |
![]() |
![]() |
![]() |